
作者:山田太門
页数:164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42356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财政学的本质》(財政学の本質:ハイエク主義の政治経済学,山田太门著)。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教授《财政学》《经济学》大学课程中,以讲义为基础撰写的,本书回溯了财政学的本质,对各种流派的经济学、财政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财政的作用、公共产品的理论、预算制度、租税制度、租税体系、公债、社会保障、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的财政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学生理解财政学意义深远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教授《财政学》《经济学》大学课程中,以讲义为基础撰写的,本书回溯了财政学的本质,对各种流派的经济学、财政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财政的作用、公共产品的理论、预算制度、租税制度、租税体系、公债、社会保障、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的财政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学生理解财政学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山田太門,1968年本科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部;1973年结束在该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的学习。1970年入职庆应义塾大学经济部担任助教;1976年受聘为副教授并于1989年升为教授;2010年退休并同时被聘为庆应义塾大学经济部名誉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经济学、财政学、文化经济学。 主要著作:《公共经济学》(日经文库)日本经济新闻社,1987年;《经济学之古典(下)近代经济学》(合著)有斐阁,1978年;“公共部门的短期及长期均衡分析”《三田学会杂志》,82卷1号,1990年3月。译著:詹姆斯·布坎南著,《成本与选择:一个经济理论的探讨》春秋社,1988年。 宋健敏,198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留校任助教;1993年进入大阪市立大学经济学大学院博士课程学习,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再次入职上海财经大学,任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2003年受聘为副教授;2018年退休。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管理。 主要著作:“试析日本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4卷第10期,2002年10月;“公共年金制度的效果——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财经研究》第28卷第11期,2002年11月;“论西方国家的环境管制政策”,《经济评论》总第123期2003年第5期,2003年9月;“绩效评估对政府预算决策的作用与局限”(首作者),《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财政学
第二章 财政的作用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第四章 预算制度
第五章 关于租税制度的讨论
第六章 租税体系
第七章 主要租税的特征与问题
第八章 公债问题
第九章 社会保障的诸问题
第十章 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的财政
第十二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译丛主编后记
节选
《财政学的本质》: 首先,第一种类型的社会主义是公共生产的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公共企业,即国有企业生产的不断扩大,最后因民间生产手段陆续被国营化而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化。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即通过战争、革命方式实现政权交替后,为了用国家权力来稳定国民经济生活,(政府)会运用国家权力去强制性征收现存私人企业的资产。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是,资本等生产手段的共有状态。因此,公共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是社会主义化最基本的形态。但历史潮流表明,一旦社会政治与经济稳定,一些国家则会从社会主义转型为资本主义。随着国民生活的稳定、经济的富裕,消费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可供选择,而缺乏竞争的国有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要求必然产生。从本质上说,只要雇佣和收入得以保障,与政治的秩序及稳定相比,个人更重视选择自由的经济生活。也就是说,与经济活动受限很多的社会主义相比,人们应该很自然地选择更适合自由市场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经济体制会社会主义化呢?这里有两种可能的情形。第一,在成为社会主义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其社会经济就是一种个人自由被压制的政治体制。专制君主制、绝对王权体制等权力集中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独裁政治体制下贫富差距以及失业者、贫困者规模的扩大等困境的不满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革命、政变或者战败而导致的政权更迭,许多生产性资产被国有化,从而整个体制被迅速社会主义化。但是,在许多这样的国家,人们不仅对新政府实施的合理政策充满了期待,而且还幻想人的热情及能力具有无限可能性,因而实施资产国有化、共有化等极度再分配资源的政策,将公共生产规模扩大至政府计划能力无法承受的地步。这类社会主义化的国家在认识到计划经济所造成的资源配置失败后,又会不得不采取国有企业民营化政策,最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变为资本主义体制。第二,体制上是资本主义社会,但采用社会主义化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市场存在着某种垄断成分而并非自由竞争。由于掌握既得利益权的垄断势力总是试图维护公营企业的续存以及政府的各项管制措施,因此社会不是朝着自由主义式的市场经济方向前进而是出现逆流的动向。当政府试图通过结构改革来引进市场竞争时,依靠垄断获得既得利益的人们因自身利益受损而通过政治活动来反对,甚至阻止自由化政策。他们不仅能够利用政府、国家权力保全自身的垄断地位,而且还可以直接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优惠政策等利益。这种以获得垄断利益为目的,向政府接近的行为被称之为寻租。寻租理论现在已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内容,不过在这之前芝加哥学派早有论述政府经济管制的《捕囚理论》。捕囚指的是政府成为利益集团的俘虏。既得利益者为了将政府控制在自己阵营之下,常以国民福祉、救济弱者或确保生活安全之类为借口进行游说等政治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一方面要求强化对竞争性企业私人营利活动的管制;另一方面竖起民主主义的大旗,试图将各种保护、优惠国有企业的政策立法化。很多人已经知道,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必然伴随着成本,即寻租活动会产生没有任何利益归宿的社会成本。其实,只关注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清楚地看到,反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势力试图让政府留存本该放弃的国有企业的做法,事实上就是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后者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利用了国家、政府。因此,这已经不是经济学所评价的单纯损害政府中立性的问题,而是无法容忍的社会道德问题。更不要说,以牺牲别人来追求自身的私人利益,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成本。与此相对应,前者所述的社会主义政策是政治体制大转换、战争或者灾难等涉及一国存亡时,为了渡过难关而优先采取的国家主义式的行动,可以理解为一时性且正当化的措施。不过,毋庸置疑,试图长期维持此种国家主义式统制经济的想法仍然是实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障碍。 其次,第二类型的社会主义是不断扩大公共提供而必然形成的产物。它是财政规模不断扩大,也即大政府持续膨胀,使得资本主义体制本身社会主义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私人部门的生产活力来源于私人供给过程的竞争机制。但是,宏观经济学在引入总需求概念后,不再区分对产品的需求是来自民间消费,还是来自政府这一巨大主体的消费,而这一区分对分析私人供给过程的竞争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政府的需求本身会削弱为其供给的私人企业的竞争心理。 ……









![原来.财政学可以这样有趣-[关于财政学的名言锦句与趣闻轶事]-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3/20130908/B5739318.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