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手机行为(手机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封面

作者:(美)严正

页数:22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760044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手机使用的四个基本侧面(用户、技术、行为和效果),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不可预期的复杂性,并且探讨了人们在医疗、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这四个主要领域的手机行为。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围绕与用户访谈得到的手机使用行为的想法和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一系列科学研究,综合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作者简介

严正博士自2007年起担任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的副教授。他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心理学专业。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当代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动态、复杂的关系,以及人类发展领域的研究方法,尤其聚焦在电脑行为、网络行为和手机行为领域。他是《网络行为百科全书》和《手机行为百科全书》的编者,是《网络行为、心理与学习国际期刊》的联合编辑,也是该期刊在以下特刊和特殊研究领域的客座或联合编辑,其中包括:手机科技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移动计算相关行为,儿童、青少年与互联网,以及电子学习心理学。 刘烨,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一直从事人类社会认知、知识表征和语言理解领域的基础研究,并开展手机界面对话语言设计和谎言识别的应用研究,长期致力于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在人机交互、情感计算和谎言识别等领域与计算机科学开展广泛的合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在Experiment Brain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参与翻译和写作学术专著4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本书特色

全方位了解让人们爱恨交织的手机行为。 人们几乎总是只从一个角度(或者是积极,或者是消极)来看待手机行为,而很少有人能够同时从两个角度全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例如,手机使用者经常被认为是正常的或是良好的公民(从来没有人考虑波士顿的马拉松爆炸案案犯),涉及的手机技术也都是质量良好的(完美的密码保护特征,或是无害的电池),手机活动总体上被认为是积极的(人们总是提到有用的多任务学习,而很少有人想到对学习产生的干扰),被提到的手机效应大都是积极的效应(帮助家庭协调成员间的活动),或者就是完全消极的效应(造成大脑癌变)。在本书中,我们有意地收集并讨论了不同角度的手机行为案例,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没有偏倚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能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考虑手机行为,而不是只从单一角度、片面地理解手机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思维习惯发展为专家直觉,我们就可以真正做到同时考虑好的和坏的手机用户,设计良好或是很差的手机技术,建设性的或是破坏性的手机活动,以及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手机效应,并将这种思维习惯内化,稳固于心。

目录

序言
译者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手机行为科学
第二章 手机用户
第三章 手机科技
第四章 手机活动
第五章 手机效应
第六章 医疗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七章 商业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八章 教育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九章 日常生活中的手机行为
第十章 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索引

节选

中文版序 序言好写,因为自古没有定规,愿意写的人不少;序言难写,因为常常内容纷繁,记得住的不多。这里我就讲自己的三个小故事,但不企望有多少人记得住。 1996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房做博士必修课统计分析的作业。整整一天,程序就是调不出来,统计结果自然出不来。查来查去,最后在夜幕深深中终于发现竟然是没有加一个小小的连字符。于是就有了研究计算机心理过程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动态分析学生学习统计软件的微过程的毕业论文,于是就有了研究计算机视觉症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在《教育计算研究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出版的特辑“电子学习的心理学: 一项田野研究”(The Psychology of E瞝earning: A Field of Study),于是自己就有了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行为。这是一个“跟跑型“的方向,因为当时许多人早已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多年。 2001年夏天,几乎每天苦苦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如何超越现有的计算机心理的工作而不是跟在很多人的后面走。偶然听到一个同学正在研究人们如何在互联网搜索信息,一天中午就专门开车到同学的研究所,向她与她的同事请教,一顿工作午餐下来,受益匪浅。于是就有了研究互联网心理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研究儿童理解互联网的技术复杂性与社会复杂性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发表的专辑“儿童、青少年与互联网”(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Internet),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行为百科全书》,于是自己就有了第二个正儿八经的研究方向: 互联网行为。这是一个“并跑型”的研究方向,因为当时有些人也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工作。 2011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家里人警告我要尽量少用手机,因为手机致癌,非常可怕。我觉得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难以相信。于是就开始查找文献,于是就有了手机成瘾、手机多重行为、手机安全、手机研究方法、学校手机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在《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杂志发表的专辑“当代移动科技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Contemporary mobile technology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于是就有了《手机行为百科全书》,于是就有了《手机行为》(Mobile Phone Behavior)一书,于是自己就有了第三个正儿八经的研究方向: 手机行为。这是一个可以说是“领跑型“的研究方向,因为当时在这个领域开展全局性与前瞻性工作的人为数不多。 这三个我个人研究的小故事,实际上涉及一个当代人类面临的大挑战。计算机行为、互联网行为、手机行为,都属于21世纪的基本问题,即人类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当代人类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中间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但是,包括我自己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在内,许多人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往往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直觉的而不是理性的,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因此,我今后5—10年的研究方向,包括与著名的威利出版社(Wiley)合作在今年创办出版具有鲜明特点的英文杂志《人类行为与新兴技术》(Human Behavior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直接指向当代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挑战。 近年来,以物流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又一轮新技术浪潮开始涌入人类生活。这样一来,对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变得愈加重要迫切。感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烨博士与她的研究生们的辛勤认真的工作,现在《手机行为》中文版即将与读者见面。希望这能使国内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此,从而使当代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认知与应对变得更加主动、理性与系统,尽快把人类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转变为人类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成就。 严 正 2019年6月于波士顿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手机行为(手机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