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翟江月
页数:24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92615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与道逍遥——老庄的道家智慧》是“中华传统智慧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解构和重建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浓缩了道家经典著作《老子》《庄子》,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做了客观详尽的系统性阐述,突出老子哲学和思想体系的主要方面。首先深入探讨“道”的核心内涵并深入剖析老子的辩证法以及庄子对老子哲学的发展和深化,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有无”这一对立统一的概念,探析庄子“齐物论”的理论依据,并重点论述道家的人生观,深入考察道家所关注的生死问题。道家“大患若身”的观念以及“无执”的生命态度,都是对生命的优选关怀。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深入探讨道家推重的“守弱”“寡欲”“谨言”“慎行”“处下”“慎终若始”“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无为”等理念,并分析介绍了道家的治国理念、用兵原则。
本书共分八个篇章,为大家系统地讲解什么是“道”,以及道家哲学中蕴含的辩证法、人生观、处事之道、治国之道等。读完此书不仅能够对《老子》《庄子》中的名篇名句了然于胸,还能够对道家哲学的经典论断有更深层的认识,并且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翟江月,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国际汉学中心特聘教授。十多年来一直参加列入国家规划的大型文化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的翻译出版工作。已出书目有《吕氏春秋》《管子》《战国策》《淮南子》《朱子语类选译》等。近年主持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其中 “一带一路话中国丛书”列入“2017年山东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该项目丛书之“中华传统智慧卷”,旨在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精华,英文版版权已经输出到欧洲。专著《中华智慧精华》获得第十二届“山东省对外传播奖”。
本书特色
“中华传统智慧丛书”系统梳理各家思想精华并通过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将儒释道兵各家的哲学、智慧与中国故事融合起来,同时配以生动活泼的插图,介绍中华民族优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阐发中华民族的经典哲学智慧和核心价值观,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努力让“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另外,书中有大量形象兼备、表现力极强的漫画插图,重现情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享受阅读的乐趣。
目录
第一节 什么是“道”
第二节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三节 与道逍遥
第二章 辩证法 …………………………………………19
第一节 有无
第二节 对立
第三章 齐物论 …………………………………………37
第一节 如何理解“齐物论”
第二节 “齐物论”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 人生观 …………………………………………49
第一节 无常
第二节 生死
第三节 患身
第四节 无执
第五节 摄生
第五章 处世论 ……………………………………… 101
第一节 自知
第二节 寡欲
第三节 守弱
第四节 无用
第五节 取与
第六节 慎终
第六章 帝王术 ……………………………………… 171
第一节 尚慈
第二节 虚静
第三节 无为
第四节 治国
第五节 用兵
第七章 天网恢恢 …………………………………… 225
第一节 勇于不敢
第二节 天网恢恢
第八章 返璞归真 …………………………………… 235
第一节 老子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 “乌托邦”还有可能吗
节选
如何理解“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泰山反而小了;天下没有比刚出生就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彭祖反而是短命的了。谁都知道泰山宏伟壮观,秋毫之末微不足道。秋毫之末怎么能大过泰山?彭祖是传说中最长寿的人,据说他活了八百岁。刚出生就死掉的婴儿又怎么可能比彭祖更加长寿?庄子的论断的确匪夷所思。
庄子的理由是这样的:泰山虽然很大,但是世上有比它更大的东西;秋毫之末虽然微小,但是世上有比它更细小的东西。彭祖虽然长寿,但是世上还有比其寿命更长的东西;刚出生就死掉的婴儿虽然短命,但是世上还有比其更短命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凿实理解成秋毫之末比泰山大,一出生就夭折的婴儿比彭祖更长寿。
庄子对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和方法提出了质疑与挑战,他要策动一场认知领域的颠覆性革命。庄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能达到最高境界吗?如果能,最高境界是什么?他认为如果有人能意识到存在一个万物尚未产生之前的阶段,就达到最高境界了,不能再高了;次之是意识到有物开始生成,却尚未有物与物之间的明显界限;再次一等的境界是意识到物与物之间的界限,却尚未有是非之分。一旦是非彰显开来,道就出现亏损了。道有了亏损,就会产生嗜好与偏爱。世间事,果真有成功与失败吗?还是没有成功与失败呢?昭文擅长弹琴,就弹琴这项技艺来说,昭文算是很成功了;可是就弹琴之外的其他技能而言,他又是失败的。师旷击打音乐节拍,惠施靠在梧桐树上与人辩论,都跟昭文弹琴是一样的—— 这三人的技能都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他们的事迹被记载下来流传于后世;但是就其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言,道理是一样的。(《庄子·齐物论》)
庄子还举例阐明他的理论:人如果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患病甚至半身不遂,但泥鳅却安然无恙。人如果住在树上就会恐惧战栗,但猿猴却不会这样。人、泥鳅、猿猴,这三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安乐的居所?人喜欢吃牲畜的肉,麋鹿爱吃草,蜈蚣喜欢蛇的甘美可口,猫头鹰爱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可口的味道呢?雄猵狙爱跟雌猿交配,麋爱跟鹿交配,泥鳅爱跟鱼交合。
人们都觉得毛嫱、丽姬很美,但是鱼见到她们就沉入水底,鸟见到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到她们就急忙奔逃,这四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天下美色呢?由此看来,世间所谓的仁义、是非、对错,其标准错综杂乱——我们该如何做出评判? 说白了,这其实是个标准问题。人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其审美标准当然并不一致。庄子混同主体之间的差别,试图抹杀标准,或者制定统一标准,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庄子继续申辩道:比如我跟你辩论,假如你胜了,我输了,你果真是对的吗?我果真是错的吗?假如我胜了,你输了,我果真是对的吗?你果真是错的吗?是我们当中一个人对,一个人错,还是我们两人都对,或者都错呢?既然我跟你都不清楚,别人就会更加糊涂而无所适从。谁能做出正确的评判呢?如果让与你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观点相同,又怎能做出公允的评判呢? 如果让与我观点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我观点相同,又怎能做出公允的评判呢?如果让观点与你、我都不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不相同,又怎能做出公允的评判呢?如果让观点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相同,又怎能做出公允的评判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忘掉这岁月,忘掉这是非义理,逍遥于无物、无是非的境地,这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庄子·齐物论》)这场关于辩论的争论,也是极具庄子特色的论调之一。说到底,这讨论的还是关于标准的问题,只不过推翻了所有常人可以想见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