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生态危机的哲学批判

封面

作者:余玉湖 著

页数:24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1994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生态危机作为现代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是当代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生态危机的哲学批判》基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角探讨生态危机问题,通过梳理和挖掘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危机批判理论,并结合现代实践探讨产生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探索走出生态危机的路径。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过,实现了对传统现代性的理性和主体性的扬弃,针对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理性“工具化”发展造成的“自然异化”现象,依据“两个制约”,主张实现“工具理性”向“生态理性”转向,实现“两个和解”,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针对资本逻辑支配下造成的“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两次提升”,使主体由“异化主体”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变,使人类的主体能动性转化为作用自然的现实力量,以实现人和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探索摆脱生态危机,走文明自觉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余玉湖,1977年生,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基地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成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员、重庆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哲学伦理学会理事,等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重庆市社科项目2项,重庆市教育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参编专著2部。在《新华文摘》《自然辩证法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生态危机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问题域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生态危机的形而上追问
第一节 生态危机的内涵解读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含义
二、生态危机的不同理解
三、生态危机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根源追问
一、从人口、科技、制度因素探寻生态危机根源
二、从现代性、人性、思维方式角度探寻生态危机根源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本质考量
一、生态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
二、生态危机是一种文化危机
三、生态危机是文明危机

第二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域中的生态危机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历史形成及批判范式的转变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形成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的转变
第二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生态危机旨趣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生态危机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生态危机思想
三、《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危机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内涵及其生态特性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涵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生态危机的消解旨趣
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生态特性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生态危机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对目的论的批判
一、对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的肯定
二、对“征服‘占有’”世界的自然观的批判
三、对整体“目的论”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对几种思潮的批判
一、对马尔萨斯维护“自然的剥削制度”的批判
二、对鲁道夫·蒙特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三、对蒲鲁东“普罗米修斯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原则的批判
一、对资本增殖原则的批判
二、对资本效用原则的批判
三、对资本生产原则的批判
……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化解生态危机的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阈下的当代生态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生态危机的哲学批判》:  二、对“征服”“占有”世界的自然观的批判  在理解马克思的“支配”自然、“征服”世界时,需要理解马克思始终强调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马克思在自然观上从来都是反目的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到“支配”自然、“统治”世界等词时都有特定的语境,他们一般是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人对自然的作用,即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肯定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利用”。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支配”和“利用”意味着人类生存于地球自然之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作为自然的奴仆,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人类为了合理的需要和利益而作用于自然系统,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人类这种“支配”与“利用”是在自然生态调节系统有限范围之内的。显然,这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不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相反,如果过分夸大人类需求的必要性,并把必要性等同于必然性,无限夸大人类欲望,那么将会使人类在思想观念上藐视大自然,在现实的实践中也会违背自然的规律,甚至是盲目的、不择手段去涉险。这样,人类不但对自然失去了其支配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也会在实践中将合理欲望转变为带目的性欲求。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占有”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掌握规律发生的条件和特点,人类才能够支配自然界,人类才能成为自然界自觉的、真正的主人。人类“支配自然”的自由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必然性的认知之上的,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  近代以来,“理性万能论”充斥着目的论倾向,人类凭借万能的理性及其物化的工具——技术系统,忽视自然固有的规律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对自然界过度地支配和占有,以满足现代社会无限夸大的需求——资本追逐利润的无限需求。人类作为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首先,人类是唯一能够威胁以至于摧毁自己生存所依赖的环境的生物,第二,人类是唯一的扩展进入了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之中的生物,而且还通过技术的使用来支配它们”②。如果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活动中,利用先进的工具——技术系统支配自然是以占有为目的,把自然界既当作“水龙头”又当作“污水池”,那么这种以“支配”和“占有”自然的行为就明显带有目的论倾向。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正是这种以对自然“占有”为目的的“目的论”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马克思反对以“自然支配”为目的,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观念。“支配自然”的观念早已有之,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化了这种观念并转化为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的实践,使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生产活动加强了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总的来说,西方近代大多数思想家们对“支配自然”的观念是持肯定态度的,尽管在近代科学技术中产生了“自然支配”的观念是事实,但是,持有“自然支配”的观念,并非等于实际上就能“支配自然”。马克思从来都是反对以“自然支配”为目的,也反对把人当成实现这种目的和工具,当作“理性的工具”去“支配”和“统治”自然;而且马克思不是一般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他在哲学上,建立一种以“人类尺度”来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自然观。坚持真正的“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正确认识利润至上原则的目的论的本质,真正根除生态危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生态危机的哲学批判》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