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弘扬传承与超越: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2版)/C模式之五

封面

作者:仇保兴 著

页数:454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22480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课题成果第一章为发展与转型——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城镇化之路,阐述了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五类底线、三大陷阱。第二章为 4 生态与智慧——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对现存的生态、智慧城市和智 慧生态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为共生与永续——智慧生态城市的理论基 础,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基础--共生城市的主要协同集和自演化成长机制,以及共 生理念在城市系统中的应用。第四章为传承与超越——中西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比 较与启示,辨析了中西方古文化中的“自然”观、古建筑美学、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园林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第五章为复杂与细节——智慧生态城市的研究方 法,探讨了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征、“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共存以及 对智慧生态城市解读。第六章为幸福与增长——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研究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类型、特点与发展思路,以及两者均衡的范例。

作者简介

仇保兴 现任国务院参事、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兼任同济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博士 。曾在浙江省先后任乐清、金华和杭州三个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近十八年。曾作为访问学者赴哈佛大学参与有关项目研究。在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期间分管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十三年,同期兼任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调小组副组长,国家水体污染治理重大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三十多篇咨询报告获得国务院总理批示。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和国际水协奖项。多部著作被英、德、意大利等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第一章 发展与转型——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城镇化之路
一、我国城镇化与文明转型机遇
二、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十项难题
三、确保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五类底线
四、警惕城镇化步入“三大陷阱”
第二章 生态与智慧——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背景:生态文明下的智慧生态城市发展
二、生态城市综述
三、智慧城市展望
四、智慧生态城市
第三章 共生与永续——智慧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与自然共生:人类五千年的梦想
二、“共生城市”的三个主要协同集
三、培育“共生城市”的自演化成长机制
四、共生理念在城市系统中的应用
第四章 传承与超越——中西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比较与启示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之差异
二、中西古建筑的美学之差异
三、中西城镇选址模式之差异
四、中西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之差异
五、中西园林文化之差异
第五章 复杂与细节——智慧生态城市的研究方法
一、超越传统的偏见: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征
二、从抽象到真实: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共存
三、从宏大尺度到微观细节
第六章 幸福与增长——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一、城市发展三角与三个里程碑
二、国际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生态城市的目标:幸福与增长
四、幸福与增长两者均衡的范例——弗赖堡
五、生态城市的类型、特点与发展思路
第七章 紧凑与多样——智慧生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新理念
一、紧凑与多样: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
二、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三、绿色生态村庄的规划原则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策略
第八章 低碳与生态——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镇)的必然性
二、低碳生态城的关键——广义太阳能及其利用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
第九章 产业与环境——生态安全运行模式初探
一、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二、环境本底认知
三、生态安全模式
四、生态承载力分析
第十章 策略与规划——城市绿色规划要点
一、发展策略构想
二、编制生态规划纲要
三、绿色交通-土地利用框架
四、紧凑式的城市中心
五、规划融合自然
第十一章 场所与建筑—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环节
一、场所营造
二、绿色建筑的五个里程碑
三、绿色建筑“演化”的丰富性
四、驱动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的复杂性
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若干误区
六、如何提升我国绿色建筑
第十二章 信息与智慧—智慧型城市建设的推进思路、
一、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与内涵
三、智慧与生态的有机组合
四、智慧城市的推进策略
五、5G时代智慧城市设计六个新原则
第十三章 集成与创新—智慧生态城市改造分级关键技术
一、建筑节能技术
二、绿色交通技术
三、水生态系统技术
四、垃圾处理技术
五、城市绿化
六、城市规划与设计
第十四章 改造与循环—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与微循环重建
一、微循环变革趋势: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型
二、城市微循环重建技术体系
三、城市微循环重建策略
四、筑波生态科技城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启示
第十五章 融资与监控——生态城市实践过程的财政与评估
一、投资评估
二、低碳生态开发的融资方法
三、建设流程
四、监控与评估
第十六章 韧性与安全——基于韧性城市的安全城市策略初探
一、“新不确定性”威胁城市安全
二、城市综合防灾
三、“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
四、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韧性城市规划思路
第十七章 深度与质量——我国城镇化中后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新常态”
二、城镇化中后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城镇化中后期的基本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弘扬传承与超越:中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2版)/C模式之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