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文辉
页数:253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77603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是《伤寒论》总论、《伤寒论》各论和《伤寒论》讲论,部分充分肯定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阐述了六病与六经的关系、三部的定位等,介绍了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三部六病角度详细论述了《伤寒论》各病的立纲与归类;第三部分为作者在全国经方论坛的讲座内容,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阐释突破了三部六病原有的观念。
作者简介
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肿瘤病、老年瘸,对治疗心身疾病尤为独到。 现任北京三部六病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生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会社区卫生分会会长。曾获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等荣誉。 担任山西省卫生厅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医组成员。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2顼。主编学术著作11部,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4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
本书特色
★古往今来,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是不分古今、中外、尔我,是则是,非则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刘绍武治学思想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源流
第一节 张仲景生平
第二节 《伤寒论》时代背景
第三节 王叔和与《伤寒论》
第四节 宋本《伤寒论》
第五节 《伤寒论》学术价值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六病并非六经
第二节 六病的三部定位
第三节 纲不系目 方不类聚
第四节 病名重订
第五节 辨证规律
第六节 张仲景组方原则及其分类
《伤寒论》各论
第一章 太阳病与厥阴病
第一节 立纲
第二节 归类
第二章 阳明病与太阴病
第一节 立纲
第二节 归类
第三章 少阳病与少阴病
第一节 立纲
第二节 归类
第四章 合病杂病
《伤寒论》讲论
第一章 《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
第二章 《伤寒论》三阴三阳的辨证程序
第三章 《伤寒论》三阴三阳渊源探究
第四章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两个切入点和一个落脚点
第五章 《伤寒论》时位辨证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 柴胡剂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柴胡类方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桂枝类方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第十二章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节选
《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一、归类《伤寒论》虽被历代医家奉为医方之祖,然而后学者只能望洋兴叹,“古方不能今用”,束之高阁。导致此结果的另一重要因素为《伤寒论》条文编排上十分混乱,阴阳不分,表里混杂,古代医家亦早已看出这一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重编,如徐灵胎以方类证、尤在泾以七法归类等。 1.归类的原则必须遵循三部六病的规律 (1)三部分清,六病辨明。 三部既是生理的,也是病理的,在证的表现上要区分开表证、里证、表里证。对三阳来说,邪欲外达,即为表证;邪热内结,即为里证;邪热弥漫,既无外达之机,亦无内结之势,即为表里证。对三阴来说,寒由内生,即为里证;阳虚于心肾,即为表里证;阳虚于表,即为表证。如此三部分明,表证、里证、表里证定位清晰,则完成了第一步。 定位之后,“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按《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则于表证、里证、表里证之中再分阴阳。阳证为热为实,阴证为虚为寒,这样就区分为六类不同性质的症候群,叫做六病。六病只讲了阴阳的对立,而没有谈阴阳的统一。在对立之间,另立统一的证,命名为部证,只有部性,没有属性。 (2)寒热的整体性,虚实的局部性。 三阳之热或三阴之寒单独出现时,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本质是一致的。并且寒热是充满整体的,无处不热,无处不寒。如第168条“表里俱热”之白虎加人参汤证和第219条“三阳合病”之白虎汤证。凡热皆用清法,“热则寒之”。热与三部结合以后,其清法仍然无差别,如表部麻杏甘石汤中石膏以清表热,半表半里部竹叶石膏汤中石膏以清半表半里之热,里部大承气汤中大黄以清里热。寒证也是如此,如第225条“表热里寒”之四逆汤证,第317条之“三阴合病”之通脉四逆汤证。凡寒皆用温法,“寒则热之”。寒与三部结合以后,其温法仍然无差别,如表部之第29条四逆汤证的厥,里部之第277条四逆汤证的“自利不渴”,半表半里部第304条附子汤证之“背恶寒”,皆以附子、干姜温其寒。因此寒热的出现是整体性的,结合了哪一部而表现出哪一部症状,我们就将其划归哪一部的寒热。三阳热或三阴寒治为一法。 虚实是三部的,没有三部就没有虚实可言。表实无汗,表虚自汗出;里实胃家实、大便难,里虚腹满、吐利;半表半里实胸满,半表半里虚心动悸、短气。离开三部,虚实不复存在,因而虚实是局部的,治法也各有差异。表实汗而解之,里实吐下攻之,半表半里实散之消之,表虚用当归养血和营,里虚用苍术燥湿健中,半表半里虚用人参益气强心。三部之虚实不同而治法各异,体现了虚实的局部性。六病的根本区别在于虚实补泻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中,温清分阴阳,汗吐下补消辨三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