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存悌,张泽梁主编
页数:23,256页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91149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火神派是指以清末名医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擅用中药附子的一个医学流派,具有十分独特的学术风格。百余年来代有传人,像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等均以“吴附子”“祝附子”“范火神”之名而驰名医林,因屡起重症、大症而广为人所传颂。当前,火神派已成热门话题,引起医坛的广泛重视。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第2版)》收集了22位火神派名家的近400个精彩案例,精心加以点评,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既有常见病,又有疑难杂症,用药独特,疗效突出,令人大开眼界,展现了火神派丰富各异的临床经验,读之尽可领略火神心法。全书选案精严,点评精当,给人诸多启迪。第2版较初版增加了两位医家的60个案例。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第2版)》是作者继《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之后编纂的另一部医案专著,各书互为补充,绝不重复。不仅可以推动火神派的传承发扬,而且有助于各家学说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界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尤其是中医院校的学生会从中受到教益。
作者简介
作者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出版了大量的火神派医学专著,在国内很有影响。
目录
一、火神派释义
二、重视阳气,肾阳为本
三、注重扶阳,擅用附子
火神派医案新选
一、戴丽三医案
1.小儿慢性肾炎——茯苓四逆汤/白通汤
2.胃痛——四逆汤/潜阳丹加肉桂
3.发热咳喘——四逆汤加味/桂枝加附子汤
4.舌痛——四逆汤
5.唇口疼痛——四逆汤,封髓丹
6.崩漏——独参汤/四逆汤/龟龄集/归芍理中汤加炮姜/人参养荣丸
7.戴阳证——白通汤加猪胆汁、童便
8.“阴阳交”——益元汤
9.失血——干姜附子汤
10.心悸——附子甘草汤/补坎益离汤/潜阳汤
11.脏寒癃胀——肉桂生姜汤/白通汤加味/四逆汤合金刚丸加味
12.阳虚寒湿——理中汤加味/枳实栀子豉汤/姜桂苓半汤
13.长期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
14.头痛——小白附子汤加减
15.捻颈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小白附子汤加减
16.寒凝经脉耳后起核——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加附子、香附、麦芽/封髓丹
17.中耳炎——麻黄附子细辛汤/龙胆泻肝汤加减
18.水肿——麻桂各半汤加味/藿香桂枝汤加减/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真武汤
19.左臂疼痛——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加桑枝
20.水肿——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济生肾气汤/右归饮合桂附八味丸/白通汤、四逆汤/鸡鸭食补方
21.视物不明兼头痛——小白附子汤/《局方》密蒙花散加防风
22.寒人厥阴——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吴茱萸四逆汤
23.颤抖——术附汤合姜附茯半汤加味/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加南星/附子理中汤加味
24.饮癖——苍术丸
25.寒凝发颐——封髓丹加吴茱萸、肉桂
26.腹痛——霹雳汤/大橘皮汤加干姜/大黄附子汤/调胃承气汤
27.鹤膝风——阳和汤加味/内托生肌散
二、吴佩衡医案
1.麻疹转阴——白通汤加肉桂
2.麻疹危症——白通汤加肉桂/四逆汤加味
3.麻疹危症——麻辛附子汤加生姜、甘草/白通汤/四逆汤加肉桂、茯苓
4.麻疹垂危——增液汤加减
5.感冒——麻辛附子汤加桂尖/四逆汤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
6.半产血崩——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加艾叶、大枣
7.急惊风——桂枝汤加粳米
8.牙痛——四逆汤加肉桂、麻黄、细辛
三、唐步祺医案
1.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2.小儿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麻黄/四逆汤加白术、茯苓
3.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姜桂苓夏汤
……
四、祝昧菊医案
五、卢铸之医案
六、黎庇留医案
七、李继昌医案
八、姚贞白医案
九、周连三医案
十、李统华医案
十一、萧琢如医案
十二、孙秉严医案
十三、赵守真医案
十四、陈守义医案
十五、曾辅民医案
十六、顾树华医案
十七、顾树祥医案
十八、余天泰医案
十九、傅文录医案
二十、庄严医案
二十一、易巨荪医案
二十二、张存悌医案
参考文献
原版后记
第2版后记
节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第2版)》: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火神派医家和传人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雅号。广义上说,一个医家如果重视阳气,擅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火神派”。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能称其为火神派。 可以用两句通俗的话来概括火神派的特点:万物生长靠太阳,百药之长属附子。前一句是说推重阳气,后一句则讲擅用附子,两者不可分割。 有学者将该派称为“温阳派”或“扶阳派”,自有一定道理。而从学术个性化角度看,火神派之称谓则更通俗,它见之于文献并且流传于群众之中,因此火神派之称谓更显特色。这就如同李东垣学派可以称作“脾胃派”,也可以称作“补土派”,但后者更通俗,更具特色。同样,将郑钦安学派称作“火神派”,显然更通俗,更具特色,自然也流传更广,在民间尤其如此。 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人,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一帜,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崇、传承其学可称方兴未艾。 火神派完全符合构建一个医学流派的主要条件,即有一个颇具影响的“首领”郑钦安,有两部传世之作《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它有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编者对《中医火神派探讨》曾作过系统的归纳。有以吴佩衡、唐步祺、卢铸之等为代表的若干传人延续至今。他还创制了代表本派学术特点的几首名方,如潜阳丹、补坎益离丹等,而其用药特色之鲜明更是超乎寻常,包括本书所选在内的大量成功案例可以作证。 这些都表明火神派是一个特色突出而经世致用的医学流派,与其他医派相比可以说毫无逊色。编者认为它是继伤寒派、金元四大家、温补派、温病派之后的第八个医学流派。作为建议,它有理由补充到高等院校《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去,体现这一中医发掘、研究的新成果。编者相信,火神派独特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渐彰显出来,历史将证明这一点。2007-2009年连续3年召开的全国三届扶阳论坛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归纳一下,编者对火神派的学术思想概括为如下4点: (1)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其最基本的学术观点。郑钦安提出的阴阳辨诀、“用药真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其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对姜、附等药物的应用独树一帜。 (3)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对阴火(包括各种血证)的辨识尤其深刻,独具慧眼,此为其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 (4)阴盛阳衰的病势观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前提。 这些学术观点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即火神派学术思想的主要内涵。详细内容可参阅《中医火神派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