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作冰
页数:212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15635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老龄化社会的巨大抚养压力,以及靠前产业竞争带给中国的自主创新动力,都决定了中国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决定中国孩子未来的,不是分数,而是创造力!
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理论经验,把未来社会的创造家分为三类:个体智能型创造家,团体智能型创造家、人工智能型创造家。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这3种创造家分别具备哪些素质,以及这些素质的相应培养方法。在论述教育理念与方法时,本书旁征博引,力求打通古今中外,兼顾人文与科技,以打开教育者的思路。
作者简介
王作冰,贝尔科教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全球AIQ研究课题组联合发起人兼中国组组长、黑马会教育分会秘书长、儿童成长联盟发起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作者。
本书特色
一本书告诉你 未来社会的主角,是个体智能型创造家、群体智能型创造家和人工智能型创造家。 一本书教会你 培养孩子成为未来创造家的N种实用教育方法 一本书带你进入 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育儿新时代
目录
Part 1??培养个体智能型创造家 / 1
一、个体智能型创造家:旧要素的新组合 / 2
天才科学家——特斯拉的传奇人生 / 2
温故商业史:不同的生意有着共同的创新本质 / 6
温故技术史:创新者必须重视“旧要素” / 8
温故科学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创造 / 9
温故文艺史:大师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 10
个体智能型创造家的素质模型 / 11
相关理论:创造教育 / 17
STEAM教育:从小培养个体智能型创造家 / 18
二、学习力:激发脑力与同辈学习 / 20
方法一:用节奏感强的音乐开发智力 / 20
方法二:“额外对话”提升思考力 / 23
方法三:文科熟读,理科精思 / 27
方法四:精英圈子+社会活动 / 29
三、想象力:新鲜经历与提问启发 / 32
方法一:读万卷书 / 32
方法二:行万里路 / 33
方法三:假装游戏 / 34
方法四:艺术素养 / 36
方法五:启发式提问 / 37
四、兴趣力:自由实践与迭代成长 / 38
方法一:不说教 / 39
方法二:参加兴趣班 / 40
方法三:提升自由度 / 41
方法四:迭代式学习 / 42
方法五:教、学、做一体 / 44
方法六:引导孩子定志业 / 46
五、批判思维:心智成熟的关键一步 / 50
方法一:要启发,不填鸭 / 50
方法二:多讨论,要平等 / 51
方法三:逻辑训练 / 53
方法四:逆向思维 / 55
Part 2??培养团体智能型创造家 / 59
一、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组织人才共同创造 / 60
企业领袖任正非的创新故事 / 60
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的领导力:方向感和驱动力 / 65
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素质之一:系统思维 / 67
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素质之二:分享力 / 68
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素质之三:表达力 / 70
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素质之四:意志力 / 71
团体智能型创造家素质之五:自省力 / 72
相关理论:人本主义教育 / 74
团体竞赛:培养少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 75
二、系统思维:通识教育打破思维里的墙 / 76
通识教育的方法:学习四种知识 / 77
通识教育的运用:洞察人性 / 78
通识教育的成效:精英辈出 / 81
三、分享力:培育内在的光与热 / 85
方法一:给婴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 85
方法二:从小培养社会兴趣 / 88
方法三:以家风校风熏陶孩子 / 92
方法四:以孝顺养成付出的习惯 / 96
方法五:礼仪教育培养人际交往中的自控力 / 100
四、表达力:同理心与技巧并重 / 106
方法一:参加演讲课、写作与故事课 / 106
方法二:父母平等沟通而不是单方面说教 / 110
方法三:养成非暴力沟通的习惯 / 115
五、意志力:强烈的求生欲与自控力 / 119
方法一:自控意志的开源节流 / 119
方法二:勤俭养娃提升求生意志 / 125
六、自省力:明确准则与静心觉察 / 130
方法一:以身作则,改过自新 / 130
方法二:锻炼觉察力,提升自省力 / 132
Part 3??培养人工智能型创造家 / 137
一、人工智能型创造家:以智能技术替代脑力劳动 / 138
让机器看懂世界的女科学家李飞飞 / 138
正在开创未来的人工智能型创造家 / 143
今天需要“网感”,明天需要AIQ / 146
相关理论:结构主义教育 / 147
从小培养AIQ的方法:少儿编程+智能玩具+智能教室 / 148
摘录:华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 149
二、编程:技能教育+素质教育 / 152
编程是未来最实用的技能教育 / 153
编程是第一流的素质教育 / 156
三、千年中国史视角下的编程教育 / 158
中华文明融合西方文明:培养四大科学素质 / 158
方法一:训练工程思维 / 162
方法二:训练设计思维 / 166
方法三:训练计算思维 / 170
方法四:训练相关思维 / 173
四、万年人类史视角下的编程教育 / 179
信息社会的人类分化 / 179
1万年以来的人类大分化 / 181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 / 184
人工智能是第一个能够自己思考的强大工具 / 186
新智人=人类智能+人工智能 / 188
节选
《培养未来创造家: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家庭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加速发展,我们必须快速学习,以掌握不断涌现的新的“旧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你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 学习力不仅包括快速学习的能力,还要有跨界学习的意识,除了学习自身所处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学习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因为“旧要素的新组合”很多时候是不同学科知识的新组合。例如,乔布斯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跨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本科时主修商业,物理学是他的第二学位,而物理学对他的创新创业有很大影响,他实现了科学与商业的跨界。不论是对一个领域的长期学习,还是持续想象,都是需要动力的,由好奇心带来的兴趣力就是动力的来源,它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没有兴趣力,就像发动机坏了,靠司机、副驾和乘客(靠坚忍、自律和承诺)来推车,虽然可以继续前行,但是会很痛苦,而且进步很慢。而热爱带来的激情,可以帮助人们撑过日日辛苦、夜夜加班的时光,甚至乐此不疲。著名投资家段永平表示:“你如果总是待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所以发现(在做)错的事情,就要停。多去尝试,去寻找。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加班的概念了,因为你会想尽办法工作。” 清华大学物理系曾邀请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在探讨他们为什么取得了不起的科学成就时,清华学生认为基础好、数学好、动手能力强、勤奋、努力等因素至关重要,然而,这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高度一致,不是这几个词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好奇心最重要。吴军指出:“拥有了好奇心,相当于自己永远对输入不关门、不封闭。只要输入不停,就是永远给自己以机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82岁还没有退休,每天工作12小时仍不知疲惫,因为他有对浩瀚宇宙的未解之谜的强烈好奇心:“宇宙中什么地方还有生命?如何找到?他们是不是拥有着跟人一样的智慧?” 丁肇中自述道:“在我做寻找新粒子的实验尚未成功之时,人们说我是傻子,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极低;但当我找到新粒子的时候,人们又说我是天才——其实,傻子与天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要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同时,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总之,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断地追求,再加勤奋地工作。”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1918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探索的动机》。他说:“在科学的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