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源起.变化及其未来走向

封面

作者:王丰

页数:276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18098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着眼于从剩余价值的榨取及其积累的整体性变化中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所构筑的世界体系作批判性研究,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靠前金融危机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提出中国与之合作、斗争的方案。本书稿在剖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剩余价值榨取的历史进程、现实变化和未来走向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特殊的运行规律、剩余价值的三重逻辑、剩余价值积累的新模式等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简介

王丰,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经济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广西社科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教学与研究》、《经济学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上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5项;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本书特色

★以剩余价值攫取和积累的新变化为切入,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调整其发展模式,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我们观察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重要途径,这将有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合作博弈中取得战略主动权。该书立意于此。
纵观全书,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观点新颖,文献丰富,逻辑性强,是一部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学部委员 程恩富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源泉、变化及其积累体制的未来走向,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刻地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 蒋永穆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剩余价值范畴的发展脉络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剩余价值范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厘清剩余价值范畴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第三节 厘清剩余价值范畴发展过程的时代价值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榨取的源泉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垄断资本从获取剩余价值转向为攫取超额剩余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来源的五条路径
第三节 剩余价值五大来源探析的时代启示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榨取的新变化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变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流通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分割的新变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的未来走向及其新构型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新模式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新模式探讨的评析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剩余价值积累模式的新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源起、变化及其未来走向》:  在本章第一节已经说明,技术发明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绝不是取得剩余价值的唯一途径。廉价劳动力的发现及其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结合和廉价原料的生产,也都可以为此目的服务。由工资水平差异引起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有固定化和永久化的趋势。资本积累在体系内已经定型,一端是作为中心一主导国家金融化和再工业化的新发展,通过先进的技术发明和重组的劳动分工向后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另一端是受支配国家陷入原料生产的路径依赖,在一种受抑制甚至停滞的劳动分工、较为落后的技术及其小农生产为主导的经济限制下,堵塞了任何现代化的道路,强化了落后状态并使之固化。  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并不少见。我们从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大国本身,即从所谓“内部剥削”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过程在起作用。在经济内部一个农业“辅助地区”的经典例子主要出现在支撑国家或受支配国家。例如印度,截至2016年,印度农村人口为8.85亿人,占总人口数66.84%;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人均只有1.8亩;农业增长率为4.88%,低于GDP增长率3个百分点;但农业吸纳了全部就业的45.1%,农业童工雇佣率56.45%。①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行“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的恶化,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匮乏,印度出现了雇佣劳动较快发展和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停滞的相悖局面。因此,农业中隐形过剩劳动力快速增加,导致童工雇佣率高居不下,不断产生出廉价劳动力,大大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剩余价值率。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重返新自由主义。在市场经济中,印度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柱产业,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以实现经济腾飞。然而,高端服务业容纳劳动力数量有限,导致印度农业劳工双向循环流动,而不是单向地离开农村去城市。当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者在城市工地工作结束后,他们很难在城市落脚。因为雇佣大量童工的印度存在很多伪装形式的就业劳动力,也就是说大量劳工并没有在正规经济部门就业。城市里充满了街头手工业、摊贩、搬运工、乞丐及靠捡破烂为生的人,新来的人很难再在城市站稳脚跟。这些在城市结束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者只得返回乡村。但是即便回到乡村,他们也无法再找到工作。简·布雷曼(Jan Breman)发现,自2011年以来印度乡村内部和城乡之间人口的流转已经减慢。①农业劳工的双向不稳定流动、城乡人口流转减缓、童工和剩余劳工的大量存在,为印度非农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料。印度广大农村地区在再生产意义上成为一种“国内的殖民地”。当然,在欧美发达国家具有很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面前,包括印度在内,尤其是受支配国家的农业区域还要受到垄断资本的剥削。所以在这些欠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双重结构”,这种结构长期以两个不同(现代和传统)的部分向前发展,其中,传统的部分是以家庭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源起.变化及其未来走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