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叹凤
页数:255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90341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探讨新旧文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新文学也即现代文学是走向世界(具体说是西方世界)的文学,与古典文学不可同日而语,新旧文学可以并存,但不可兼容,走的不是一条道。新文学审美是一种现代性的、全球化的审美,是对传统“和乐”文化的破坏与突围,充分表现了果敢创新的动能。
早在19世纪中后叶,英国学者哈·麦金德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就曾论证并预言:“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已经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体系。”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论述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艺时也指出:“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新文学正是现代世界“和声”的中国声部,其“伟大”被百年来的创作成果日渐证明。
现代文学不可能回归传统、开历史倒车,正如鲁迅锐评:“正如我辈约了燧人氏以前的古人,拼开饭店一般,即使竭力调和,也只能煮个半熟;伙计们既不会同心,生意也自然不能兴旺——店铺总要倒闭。”“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的拔去了‘二重思想’。因为世界虽然不小,但彷徨的人种,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本书通过对百年新文学作品的理论与鉴赏,旨在说明新文学的世界体系,代表着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卓越的现代精神风貌,即如鲁迅当年所展望“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
作者简介
张叹凤,男,原名张放,1957年生,文艺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学术专著有《文苑星辰文苑风》《中国新散文源流》《中国乡愁文学研究》《海洋文学简史》《既古典又现代:新旧文学关系》等;学术论文有《流沙河与他的诗》《何其芳诗歌中的杜诗影响》《早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泪浪”》等百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文学的概念与特性
第一节 “新”与“旧”
第二节 新文学不单是白话文学
第三节 现代性——生命体征
第四节 现代性的理论
第五节 西方有关现代性的重要界说
第二章 世界一员的意识
第一节 世界史
第二节 “世界中”的文学
第三章 不同的审美体系
第一节 身份识别
第二节 时间与存在方式
第三节 审美举隅
第四章 新文学的创新领域与卓越建树
第一节 悲剧样式与鲁迅作品的“陌生化”
第二节 “生命哲学”与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私小说”
第三节 乡土文学的繁荣
第四节 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女作家的活跃
附录
附录一 课堂实践·专题讨论
附录二 王德威教授四川大学讲座纪要
附录三 “洪水”时代的感情与“薄冰”时代的幽情
附录四 早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泪浪”
附录五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海洋特色书写中的文化地景关系
附录六 通过荒诞完成审美喜悦
附录七 鲁迅文学创作中乡愁主题的承接与变异
附录八 论冰心文学书写中的西南地理文化呈现
附录九 欧美汉学家的冰心研究述略
后记
第一章 新文学的概念与特性
第一节 “新”与“旧”
第二节 新文学不单是白话文学
第三节 现代性——生命体征
第四节 现代性的理论
第五节 西方有关现代性的重要界说
第二章 世界一员的意识
第一节 世界史
第二节 “世界中”的文学
第三章 不同的审美体系
第一节 身份识别
第二节 时间与存在方式
第三节 审美举隅
第四章 新文学的创新领域与卓越建树
第一节 悲剧样式与鲁迅作品的“陌生化”
第二节 “生命哲学”与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私小说”
第三节 乡土文学的繁荣
第四节 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女作家的活跃
附录
附录一 课堂实践·专题讨论
附录二 王德威教授四川大学讲座纪要
附录三 “洪水”时代的感情与“薄冰”时代的幽情
附录四 早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泪浪”
附录五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海洋特色书写中的文化地景关系
附录六 通过荒诞完成审美喜悦
附录七 鲁迅文学创作中乡愁主题的承接与变异
附录八 论冰心文学书写中的西南地理文化呈现
附录九 欧美汉学家的冰心研究述略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