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庞庆明
页数:219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18052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是促进发展平衡性和充分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任何资本都带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要求以坚持公有制资本为主体,体现人民的的中心地位;
作者简介
庞庆明,男,1981年9月生,山东聊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哲学博士后,《中国市场》国家扶贫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纵横》、《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动态》等报刊及内参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所参与撰写的《“一带一路”领导干部读本》和主笔完成的《关于确立“习近平思想”核心指导地位的建议》,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批示。
本书特色
“两资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的基础和依据。“两资”就是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两种资本。
本书基于资本结构二元化的国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进行经典解读,梳理、归纳历史演化脉络、逻辑框架体系及实践条件。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的内容架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是对传统资本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的实践探索
延伸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的新时代阐释
第三章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根本属性
第一节 资本增值是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资本增值过程中的公私资本属性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共同规定
延伸阅读1 效率与公平辩证运动过程及其宏微观统
延伸阅读2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再分配能力现代化:进展与路径
延伸阅读3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共同发展
第四章 公有资本为主体、国有资本为主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运行机理
第一节 全面认识“两资”运行的经济国情
第二节 公有资本为主体、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学理基础
第三节 国有资本主导私人资本运行的现实表现与实现形式
第四节 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本主导私人资本运行的体制机制建设
延伸阅读1 华农菌草的“贵州方案”助推董地脱贫
延伸阅读2 集体经济组织反贫能力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延伸阅读3 产业扶贫主要矛盾及其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第五章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监管要义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是公私资本健康运行的根本前提
第二节 政府对国有资本的分类分层监管与对私人资本的事中事后监管
第三节 法律监管是公私资本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延伸阅读 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六章 “利归天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全球旨趣
第一节 履行全球带动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属性的国际延伸
第二节 “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运行的国际载体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监管的国际目标
延伸阅读 粮食贸易中的美国霸权逻辑及中国应对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观:基于“两资一体”的分析框架》: 商业资本在中国很早就已出现,商朝时期就存在商业资本活动。两汉商业资本发达,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当时社会上有盐铁商、运输商、囤积商、高利贷商和专卖经济商。国内商业发达,国外贸易随之展开。张骞出使西域,中西交通线路业已打开,敦煌成为控制东、西交通孔道的门户;胡商前来中国,商业活动络绎于途。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还提出了千行百户投资获取平均利润的思想。他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①,整个社会各行业每年本金一万可生息二千,利润率均为百分之二十。“子货金钱千贯”的放款业,亦是如此。就连佗杂业如“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②。就是说农工商之外的行业,其利润率如达不到十分之二或百分之二十,就会无人投资。明、清两代商业资本数量可观。明代万历年间,新安鱼盐大贾有至百万者,二三十万则为中贾。山西或盐或丝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至于清代,《清稗类钞》载:“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在此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商业及商人的态度发生彻底转变。明嘉靖年间上海人陆楫认为,有赖于商人买卖的社会奢侈行为,有助于财富再分配及穷人就业。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市场观、“流金粟,通贫弱之有无”的商品流通观、“有分土而无分民”的贸易观以及避免“金死于藏,粟腐于庾”的消费观;黄宗羲极力主张“工商皆本”;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甚至流露出“前往南京做绒货客人”的夙愿。嘉靖以来随着产业飞速发展,包括行会在内的商人组织次第出现。入行当学徒是成为一个成功商人的可靠途径。这些理念主张及组织行为都诠释和标注着中国古代商业资本发展的新高度。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资本观是建立在民本观和农本观基础之上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财为上,财以均为要。“人之所以为人,资财以生”。离开物质财富,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在国家经济管理上,统治者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听民自便”,“听民自为”,让“富人大贾分而有之”。然而,私人求财逐利的结果,必然导致并加剧贫富分化。而“使富者安其富,贫者不至于贫”,就应该“司空主地以养民”,薄赋敛、抑兼并,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而形成“私有制分工一阶级分化一国家再分配一财富占有相对均平”的经济逻辑。古人对国与民、公与私、富与均、利与义等经济关系的论述,既适用于农业,也适用于工商业;既适用于商品货币关系,也适用于后来出现的资本关系。中国古代应对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及小资本私有制所带来的分化及财力不足、物价不稳等问题采取的策略,一是政府要有所作为。政府究竟应不应该干预经济?这是一个一直长期争论的问题。比如,文景之治后,有了一定国力,汉武帝要聚敛财政打匈奴。桑弘羊提出盐铁官办、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统一铸币,限制私人经营盐铁酒类商品及贩运投机,认为这样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又能“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兼并掠夺。文学贤良们则对此反对,这就是《盐铁论》的争论内容。桑弘羊所提出的这些重要经济政策,不仅成功扭转了政府财政危机,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巨大开支需求,还出现了财政盈余状况,同时又未增加老百姓农作物缴税负担,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看,双方争论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和国家放任经济的观点冲突和较量。两种不同的制度选择、立场考量和政策取向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是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修身做出努力。比如,倡导“富而好礼”,培养“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君子人格;践行“存天理、灭人欲”的经济原则,在“义”的指导下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反对以牺牲本国环境和败坏道德身心为代价追求非分欲望,“破心中贼”,等等。这也是司马迁谈到的“善者因之”和“利导之”的经济政策失效后,就需要“整齐之”和“教诲之”的手段和办法,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外在干预和内在克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