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波
页数:132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426678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研究专著。以先秦儒家孟子和告子争辩的湍水之喻为引子,将重点聚焦于理学兴起之后宋明儒者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学人性论的过程中,受释道思想影响下所凸显出的不同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并通过张灏对宋明理学发展到刘蕺山那里所彰显的“幽暗意识”为楔子,对儒家人性论及相关的中国哲学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作者简介
徐波,哲学博士,现就职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任讲师;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理士,上海儒学研究会理事。曾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摘要
导论
(一)理学视域下的基本思路与研究范围
(二)围绕“概念一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与哲学的“抽离”危险——以《朱熹的历史世界》看理学研究的进路分野
(一)理学研究的“哥白尼式回转”
(二)“委婉客套”背后锋芒毕露的“第一序”问题
(三)对国是、道学与内圣外王连续体的不同理解
(四)价值世界的“真信仰”与“假意识”
第二章 孟子“湍水之喻”的经典化及其反思
(一)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
(二)“水喻”在“孟告之辨”中的潜在问题
(三)由白圭治水看孟子对水之性质的理解
(四)对孟子“水喻”的多角度反思
第三章 由程颢“清水浊水之喻”到朱熹“清水盐水之喻”
(一)《明道论性章》对“湍水之喻”的修正与发展
(二)“元初水”、“清水”、“浊水”的三层结构
(三)朱熹“清水”、“盐水”的二元结构
(四)胡宏对程颢“水喻”的继承
第四章 牟宗三“三系论”判教的天台佛学背景
(一)五峰圆教与龙溪圆教的潜在矛盾
(二)判教与圆教
(三)以天台圆教为参考标准的“三系论”
(四)儒家圆教的最终定位与纵贯系统的提出
第五章 “五峰一蕺山”系再探:以“恶之来源”为中心
(一)“三系论”及其引发的讨论
(二)刘蕺山对“恶之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
(三)明道与五峰对“恶之来源”的讨论
(四)“具善恶而至善”与“恶是善之缺乏”结构性差别
第六章 刘蕺山《人谱》中的“幽暗意识”与“超越意识”
(一)《人谱》及其创作背景
(二)“幽暗意识”的儒、佛、耶思想渊源
(三)蕺山由“意”与“念”区分对幽暗意识的重视与应对
(四)幽暗意识与超越意识的相辅相成
第七章 小结
附录: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中的工夫论——以“因其已知之理”为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
(一)理学视域下的基本思路与研究范围
(二)围绕“概念一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与哲学的“抽离”危险——以《朱熹的历史世界》看理学研究的进路分野
(一)理学研究的“哥白尼式回转”
(二)“委婉客套”背后锋芒毕露的“第一序”问题
(三)对国是、道学与内圣外王连续体的不同理解
(四)价值世界的“真信仰”与“假意识”
第二章 孟子“湍水之喻”的经典化及其反思
(一)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
(二)“水喻”在“孟告之辨”中的潜在问题
(三)由白圭治水看孟子对水之性质的理解
(四)对孟子“水喻”的多角度反思
第三章 由程颢“清水浊水之喻”到朱熹“清水盐水之喻”
(一)《明道论性章》对“湍水之喻”的修正与发展
(二)“元初水”、“清水”、“浊水”的三层结构
(三)朱熹“清水”、“盐水”的二元结构
(四)胡宏对程颢“水喻”的继承
第四章 牟宗三“三系论”判教的天台佛学背景
(一)五峰圆教与龙溪圆教的潜在矛盾
(二)判教与圆教
(三)以天台圆教为参考标准的“三系论”
(四)儒家圆教的最终定位与纵贯系统的提出
第五章 “五峰一蕺山”系再探:以“恶之来源”为中心
(一)“三系论”及其引发的讨论
(二)刘蕺山对“恶之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
(三)明道与五峰对“恶之来源”的讨论
(四)“具善恶而至善”与“恶是善之缺乏”结构性差别
第六章 刘蕺山《人谱》中的“幽暗意识”与“超越意识”
(一)《人谱》及其创作背景
(二)“幽暗意识”的儒、佛、耶思想渊源
(三)蕺山由“意”与“念”区分对幽暗意识的重视与应对
(四)幽暗意识与超越意识的相辅相成
第七章 小结
附录: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中的工夫论——以“因其已知之理”为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