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人生的智慧

封面

作者:叔本华

页数:280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43864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是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晚年的作品,被世人誉为迷茫者的灯塔之书。本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从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等多方面来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作者简介

【德】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家。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诞生于但泽,他一生未婚。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认识论、柏拉图的观念论、吠陀的泛神论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核心与本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

本书特色

★ 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晚年的作品,被世人誉为迷茫者的灯塔之书。阐述生活的本质,如何应对世道、命运、人生准则等问题。
★ 融合东西哲学思想,叔本华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展开论述,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和声望,如何获取可能的成功和幸福。
★ 一个人拥有的越多,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有着优越思想的人,会使糟糕的环境变得富有生机。
★ 《人生的智慧》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于悲观中传递出积极与乐观。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叔本华

目录

叔本华和他的人生智慧 001
译者序 001
引言 001
第一章 最基本的内容 005
第二章 人是什么 017
第三章 人拥有什么 047
第四章 在别人眼中我们的样子 057
第五章 忠告和警言 127
引言 128
人对自身的认识 140
我们对他人的认识 182
我们对世俗与命运的认识 211
第六章 不同时期的人生 225
附:叔本华生平年表 251

节选

第一章 最基本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人的外在、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我现在只保留他的三分法,我觉得,能够决定人类命运差别的不外乎以下三点基本内容: 一、人是什么。这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人的个性包括人的健康、能力、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及教养。 二、人拥有什么。这指的是人的财产及一切的占有物。 三、在他人评价中人是什么样子,这显然可以理解为人向外界所呈现出的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如何评判他。而别人对这个人的认识和评判,则完全是通过荣誉、地位和名声来实现的。 在第一点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首要条件是由大自然来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是什么”是造成人们幸福或者不幸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比第二点、第三点由财富或他人的评价所带来的对生活的规划和安排的差别更为根本和彻底,因为后两点的内容差别纯粹是出于评判者本身作出的判定。一个人自身的优点,比如高尚的灵魂和伟大的心灵,与那些出身高贵或者拥有特权的人相比较,就好像是现实中的国王和戏剧舞台上扮演的国王一样,有着天壤之别。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鲁斯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以这样的标题描述道:“我们的幸福得益于我们自身的努力,而并非从我们自身之外获得的。” 可见,一个人的幸福,甚至一个人一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自身所拥有的或已失去的东西来决定的。这既是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意的根源。一个人内心是否满足,主要取决于他的感受、意愿和思想,所有外在事物对他内心的影响都是间接的。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外在的事物或环境,会对我们每个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只有这个人自己的看法、感受及意志活动才能对他产生影响,外在的事物只有在引起他的看法和感受及意志活动时,才会对他产生影响。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决定了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的样子,世界也因此为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所以说,一个人的世界是贫穷空洞甚至乏味无聊的,还是丰富有趣并充满意义的,都是由各人自己的头脑来塑造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例,总有一些人羡慕别人的生活充满趣味,而不去反思自己其实正是缺少那些人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天赋和才能。在后一种人的叙述中,他们所经历过的事情都极其有趣,让人回味无穷,而这一点正是他们对事物正确理解的本领。就算是同样一件事,在一个聪明人看来是充满意义和趣味的,而在一个普通的感受力不强的人那里,不过是极其平庸的一幕,甚至因为乏味而被忽略不见。 这就好比歌德和拜伦取材于现实题材创作出的许多诗歌作品一样,有些愚蠢的读者会羡慕诗人,认为所有的好事、趣事都发生在诗人的身上,他们拥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经历,而看不到诗人所具有的伟大才华。他们那种高超的想象力,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伟大,这才是值得大家去羡慕的。同理,一个多愁善感、性格忧郁的人看到的一场悲剧,在一个乐观豁达的人那里,则可能变成一场颇具戏剧性、趣味盎然的冲突,而对一个冷漠的人来说,就可能是一件无足轻重的毫无意义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对事物的发生具有意识和欣赏的眼光,必须要结合主体和客体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它们彼此紧密相连,就像水中的氧气和氢气一样。即使客体这一半保持完整不变,而主体那一半的改变就会使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感觉完全不同。反过来也是如此。所以说,即使是同样的经历,在客观或外部的因素完全一致的情形下,个人的主观感受有所差别的不同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而如果让一个思维迟钝的人来欣赏美景,他也许看到的只是枯燥的画面,好比在恶劣的天气下观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是用品质低劣的相机去拍摄,白白辜负了那片景色。 简单地说,要是每个人都被禁锢在自己的意识当中,局限在自己浅薄的认知里,无法逃脱出来,就超越不了自己,那么,即使有外界的援助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在舞台上,有人扮演王公,有人扮演良相,有人扮演仆役,有人扮演士兵或者将军,如此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种,不过是外在身份上的不同,在这些表面光鲜的扮相之下,人物的内在莫不相同,都不过是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焦虑的可怜的演员。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虽然每个人拥有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决定着各人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各人的内在幸福和素质会因此有所差别。相反,作为凡人,每个人都有烦恼,都会有难以满足的欲望,在痛苦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虽然忧虑和烦恼的具体原因不同,需要呈现的形式和承受的强度有差别,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些差别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地位和财富,与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多大关系。 对一个人而言,当下和逝去的一切事情只存在或发生在我们自己的意识当中。所以,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它要比形成意识内容本身的外部环境更重要。无论多么美好有趣的事物,如果通过一个蠢蛋的笨拙意识来反映,都将是枯燥乏味的。反之,在暗无天日的简陋牢房里,塞万提斯却创作出了伟大的著作《堂吉诃德》。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情况的不同,有可能因主观条件的不同客观条件而有所改变。而主观这部分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所以,就它的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改变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烙印,不管外界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的性格都是始终如一、不可更改的。这就好比一首乐曲,虽然中间不乏变奏,但主旋律却一直保持不变。事实上,还没有谁能够超越自己的个性。而那些动物,不管人类将它们放置在哪一种环境中,它们都无法摆脱大自然早已为它们设定好的狭小范围。这也诠释了当我们努力逗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开心的时候,得把这种努力控制在动物能够感知的狭小范围之内,既然宠爱它,就要遵循动物的本性。 人也是一样,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能得到多少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尤其能决定他领悟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不够强大,那么,即使有来自外部的财富,或者亲朋好友的帮助,也不会对他有多大的帮助。他所获得的快乐也相当有限,就像动物一样迷恋低俗的快乐。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庸俗的社交和消遣,所能感受到的最大快乐也不过是平凡的家庭生活而已。即便是最能开拓我们视野的教育,也不一定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并且最为长久的乐趣皆来源于思想上的乐趣。虽然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还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做了一些欲盖弥彰的蠢事,但这些
都于事无补,能否掌握这些高贵的乐趣,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思想力量的强弱。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谁,和我们的个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考虑了自己的运气和拥有的财富,甚至他人的看法。但那不过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或者是别人认为我们有什么。诚然,我们的运气也许会有好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内心足够富足的话,就不会太过于期待命运的改变。相反,一个蠢货始终是一个蠢货,一个呆笨的傻瓜哪怕到死都是傻瓜,即使他身在天堂,被仙女簇拥着,依然是一个无聊的人。所以歌德在他的《西东合集》里说: 无论是平民杂役还是主人, 时时刻刻都要谨记不能忘, 芸芸众生平民百姓之大幸, 莫不都是源于自身的个性。
——《西东合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人生的智慧》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