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父与子

封面

作者:屠格涅夫

页数:214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470528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小说描述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故事也围绕此主题展开。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享誉世界的俄国文豪,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的贵族家庭。自幼天资聪颖,15岁考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20岁前往柏林大学进修哲学。34岁发表作品集《猎人笔记》,名声大振。37岁创作首部长篇小说《罗亭》。42岁时创作脍炙人口的情感小说《初恋》。此后常年侨居法国,晚年定居巴黎,驰誉欧洲文坛,与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文学巨匠交游甚密。 65岁时逝于巴黎。遗体运回祖国,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在他的哀悼会上,法国作家勒南说:“这世上再也无人能像他那样成为全人类的化身。”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以客观的态度表现时代精神的传世经典。书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上推到19世纪60年代正值交替时代的俄国。古老的国家,正如上了年纪的老人,步履蹒跚;许多年轻人看不惯这种保守、封建与积习。这种形势下,凡有志青年,谁不思改革弊端,振兴国家?由此,作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俄国“新人”——巴扎洛夫应运而出。他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印象。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节选

第一章 “彼得,怎么,还没看见吗?”一位四十多岁的老爷问道。在1859年5月20日这天,他光着头,穿着沾满灰尘的大衣和方格眼儿的裤子,从大道旁的马车店里走出来,站到门前低矮的台阶上,问他的仆人。他的仆人是个大脸盘,下巴上长出些浅色的茸毛,瞪着一双浑浊无神小眼的小伙子。 仆人的一切,包括耳朵上的绿松石耳环,抹了油深浅不一的杂乱头发和那毕恭毕敬的举止,都显示出他属于受过教育的新一代。他按照主人的意思,向大道瞧了瞧,回答道: “什么也看不到,还没影儿。” “什么也看不见吗?”老爷又问。 “什么也看不见。”仆人重复道。 老爷叹了口气,坐到一个小椅子上。现在,趁他收腿坐着、沉思着打量四周的时候,且让我给读者介绍一下。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这马车店十五俄里(1俄里约等于1.06公里)的地方,他有一处蓄有二百个农奴的上好庄园,或者按照他把土地分租给农民以后的说法,这是个二干俄亩(1俄亩约等于1.Og公顷)的“农场”。他父亲是一位曾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火烧莫斯科)的将军,一个识字不多的粗人,地道的俄罗斯人。他戎马一生,起初当旅长,后来做师长,常驻外省,由于他的职位高,在驻地也有点儿名望,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生在俄罗斯南方,同他哥哥帕维尔(以后会提及)一样,十四岁前是在家中受的教育,处于庸俗的家庭教师、举止随便却奴颜婢膝的副官和联队司令部军官们的簇拥之中。他母亲娘家姓科利亚津,闺名阿嘉特,成为将军夫人之后,便称作阿加福克利娅·库兹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这位“官太太”头戴华丽的帽子,穿沙沙作响的绸缎衣服,在教堂里总是第一个抢上前去吻十字架,讲话大声大气,且说个不停。每天清晨让孩子吻她手问安,睡前她向孩子祝福道别,总之,她过着称心如意的日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虽为将军之子,却没有一点儿勇敢之举,甚至还落得个“胆小鬼”的绰号。尽管如此,他必须像他哥哥帕维尔那样参军从戎。然而,就在任命到达的那一天,他摔伤了腿,在床上躺了两个月,成了个“瘸子”。父亲对他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便让他改做文职。在他满十八岁时,送他去彼得堡上了大学。恰好他哥哥此时做了近卫军的军官,于是兄弟俩合租了一套房共同生活,在他们的表舅伊利亚·科利亚津——当时的一位显贵大官的照料下生活。 父亲回到他的师团和夫人在一起生活,偶尔给他们写信,四开灰色信纸上写满了一个个斗大公文字,只在信的末了才十分显眼地签上“彼奥得·基尔萨诺夫少将”,并在签字的四周费力地用“花边”围起来。1835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从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基尔萨诺夫将军由于在阅兵中出现差错被解职,携夫人到彼得堡居住。他在塔夫里斯基花园附近租幢房子,并且加入了英国俱乐部(富翁、世袭地主、大官僚才能够加入的俱乐部),不料突然间死于中风。阿加福克利娅·库兹米尼什娜过不惯首都沉闷的生活,退职闲居的日子使她郁郁寡欢,不久也继之过世。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在双亲健在时就违背二老的心愿,爱上了房东——公务员普列波洛温斯基的女儿。这是一位所谓“思想开通”的漂亮小姐,常常研读杂志中“科学”栏目的严肃文章。双亲死后服丧期一满,他便和玛丽娅结了婚,舍弃父亲为他谋到的皇室地产局官职,过起了幸福生活。他们先是住在林学院附近的一幢别墅里,后来搬到城里一所很讲究的小住宅,小巧舒适,楼梯很干净,客厅有些清凉。最后他们迁到乡下,在那儿最终安顿下来长住。很快,他们的儿子阿尔卡季出生了。年轻夫妇的日子温馨而宁静,他们几乎形影相随,一同弹钢琴,一同唱歌。她种花饲禽,他从事农务或偶尔去打猎消遣,阿尔卡季则在温馨而宁静的气氛中一天天长大了。十年的时光像梦一样逝去,1847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去世,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几个星期的工夫,他的头发全白了,于是打算出国散散心。然而1848年到来了(法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出于恐惧,采取了种种防范措施,其中之一,便是禁止国民出境),他只得返回乡下。他很长一个时期过着疏懒的生活,百无聊赖之余,关心起了农业。1855年,他送儿子去上大学,陪伴儿子在彼得堡度过三个冬天而不去任何地方,只是尽力跟阿尔卡季的年轻同学接近。最后一个冬天他没能再去彼得堡,所以在1859年5月我们才见到他,他身体已经发福,头发花白,背也有点驼了。他正在等着像他从前一样得到学位回家的儿子。 仆人因为礼节的缘故,也许是不愿在老爷跟前惹眼,便走进门洞抽烟去了。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低着头,注视着一级破旧的台阶。一只肥大的花斑雏鸡神气地在台阶上来回踱步,而一只脏猫蜷缩在台阶扶手上,正对它虎视眈眈。烈日当头,从马车店的阴暗过道里散发出一股新烤的面包的香味。尼古拉·彼得罗维奇陷入了沉思。 “我的儿子……学士……阿尔卡季……”这些字眼在他头脑里回旋。他试图去想点儿别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父与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