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明
页数:194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1989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点: 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政治建设,就是要把准教材的政治方向。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编写宗旨,就是立足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次,不仅要让培训学员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和要求,更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师德意识和科学的执教理念。《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正是基于此进行编写,同时有一些理念上的提升。一方面,道德是主体的自我立法,师德是教师言行的首道“防波堤”、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险丝”。高校教师要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锤炼出坚强的道德意志,从而在体验为师之道的基础上形成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有了科学的执教理念,自然就会知道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己到底应该怎么以身作则,到底应该怎么言传身教。 再次,《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理论、实践“两张皮”。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注重反映新时期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和规范,并辅之以大量的高校教师先进典型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案例,尽量让培训学员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目录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道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
第二章 高校教师应有高尚职业道德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节 中国优良教师职业道德传统
第三节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原则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第二节 确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第四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结构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功能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境界
第五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第一节 高校教师的义务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良心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第六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禁行行为
第七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依据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途径与方法
第八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内容与境界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九章 高校教师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魅力
第二节 高校教师人格的价值辨析
第三节 高校教师高尚人格的力量与锤炼
第十章 高校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一节 高校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含义与内容
第二节 高校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的道德价值
第三节 高校教师个性心理品质优化的途径与方法
后记
节选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事业为先原则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师既承担着教育教学工作,又肩负着科学研究任务,因此,所谓事业为先,就是要自觉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摆在优先的重要位置,并在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成就自己。 (1)忠诚教育,报效祖国 一个教师能否出色地履行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义务,不仅直接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和才能,而且取决于他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专注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人民教育事业,才能有益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心猿意马,不热爱教育工作,就很难把教育工作做好,既损害了个人利益,又损害了教育事业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专注教育,报效祖国,要求广大教师把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赤诚之心,具体表现在热爱和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坚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利益统一起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利益发生矛盾时,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克己奉公,忠于教职,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的层次上,而必须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的实际行动,一心一意,尽职尽责,以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成果来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一心一意,就是专心教育事业、专心教学工作,而不是见异思迁、迷恋“第二职业”。尽职尽责,就是既然选定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争先创优,而不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只求“教过”,不求“教会”。要知道,高等教育的每门学科都直通学科前沿,不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就难于登上科学的最高峰。而且高校教师接受社会和人民委托,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如果对教学三心二意,敷衍塞责,就会误人子弟,误国误民。 专注教育事业,专心教学工作,就必须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即培养优质人才。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占据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岗位,也不是机械地一天又一天地重复劳动,而是以失去“小我”换来“大我”的创造活动,把自己一个人的素质放大为许多大学生的素质。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它的真正目的在于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是一种失去有限而赢得无限,失去有形而得来神圣道德的劳动。因此,热爱教育、献身教育这一师德原则,要求教师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生产出“废品”“次品”“危险品”,否则,就谈不上“创造”有价值的产品。 (2)笃爱科技,造福人类 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科技工作者。因此,既要热爱教育,也要热爱科学。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一个人一旦具有热爱自己职业的思想感情,就会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本职工作,或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或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或不屈不挠地开拓拼搏。这样,任何艰难困苦的工作对他来说,都已经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了。在我国的高等学府,各种学科专业都与现代化建设大业密切相关,每位高校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对自己所研究学科的专业思想情感,努力探索,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高校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大军的主力和骨干。每位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淡泊明志、潜心探索。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事物十分敏感,无限向往,尽力渴求,学而不厌,要有卓越的独立见解,不唯书、不唯上,善于质疑,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像马克思那样,对前人所创造的一切,都要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视,重新探讨和检验。并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超前出众的贡献。要有胆识,敢于冒险,胸怀大目标,敢于打破常规,探求未知;勇于向世俗挑战,除旧布新,不怕失败,勇于奉献。任何才干离开勇敢都不能上升到创造水平,只有勇敢的人才能进入科学的殿堂。要一丝不苟具有恒心。既敢于大胆地假设,又善于细心地求证;专注于一事,目标始终如一,态度锲而不舍;一丝不苟,信念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一旦产生新思想,就应进行尝试,化虚为实,并且在实施中力求最佳效率,做出最佳方案、最佳绩效。这样的人,往往更能成功。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与人类需要、人类利益相悖的消极后果。尤其是在阶级社会,虽然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但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任何科学技术的研究,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支持,因此,科技成果的使用,必然受到统治阶级的控制。所以,我们说科技成果谁都可以应用,而且有善用与恶用之别。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总是把科学技术当作掠夺、奴役和发财、享乐的手段,但是一切善良正直的科学家从来都是把科技研究与人类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高校教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是从个人私利着眼,还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人类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思想境界高地的分水岭,也是科研工作者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努力把造福人类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