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

封面

作者:吴晓燕

页数:33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4726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以建国后的乡镇集市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考察建国以后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以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恢复发展,认为集市作为一个经济交换活动的场所,其规则和秩序的形成既有国家建构的痕迹,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动因。现代国家成立以后,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共同建构和改造着集市,集市的参与主体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国家与集市。

作者简介

吴晓燕,1969年生,四川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99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1998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撰写《平原经济:黄河岸边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主持并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

本书特色

《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采用微观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建国后的集市为分析对象,把乡村集市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指出集市作为一种以经济交换为主要活动的场所,在现代国家出现后,源自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共同构造;其规则和秩序既是国家建构的,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
作为初级市场的农村集市,长期以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生长于自然经济的内在结构之中。但在当代,作为农村社会交换空间的集市,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权力和市场社会内生权力相互交汇的特定场域。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乡村社会研究两种逻辑起点的启示  (二)集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历史和现实地位的考察  (三)国家与集市(镇)两类“权力集装器”对接的思考  二 文献梳理与研究视角  (一)集市研究已有成果的检视  (二)公共空间研究疏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三 核心概念与个案情况  (一)主要概念说明 (二)个案情况与材料来源  第一章 集市兴衰:农民与国家  一 传承与恢复  (一)市场复苏  (二)国家介入  (三)场市自治  二 统购统销  (一)粮油统购统销  (二)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的垄断  (三)设置食品站  三 自由市场  (一)逐步收紧  (二)时开时闭  (三)全面控束  四 “黑市”  (一)不可抑制的市场  (二)生存逻辑支配的交易  五 放开搞活  (一)废除粮油统购  (二)发展个体商业  (三)恢复集市贸易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政治权力 第二章 集市规则:利益与秩序  一 大政策  (一)规划  (二)管理  (三)收费(税)  二 土办法  (一)以地生财  (二)捆绑服务  (三)垄断经营  三 潜规则  (一)执照的“真”与“假”  (二)税费的“讲”与“磨”  (三)保障的“虚”与“实”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经济权力 第三章 集市主体:更迭与纷争  一 “坐贾”与“流商”  (一)领头羊  (二)挑战者  (三)“爱恨交织”  二 新人者与原居民  (一)新居民进入  (二)场市格局改变  (三)河水污染之争  (四)往昔只可追忆  三 “混混”与摊主  (一)“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执勤”与“揩油”  (三)“身份转换”  四 消逝者与边缘人  (一)行将失业的媒婆和传统匠人  (二)“变味”的民间艺人与算命先生  (三)生意红火的砖匠和游医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社会权力 第四章 集市空间:沟通与整合  一 棚市和店铺  (一)生人交易  (二)熟人社会  (三)关系圈子  二 茶馆和饭馆  (一)今昔犹存  (二)坐茶馆  (三)进饭馆  三 街头和坝子  (一)街坝活动政治化  (二)商业和社会空间的回归  (三)街头话语的变迁  四 电话亭与网吧  (一)商情、亲情和友情的连接  (二)一线连通大千世界  (三)现代信息与权力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文化权力  结论与讨论  一 基本结论的阐释  二 集市政治:延伸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节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二卷)》以建国后的乡镇集市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考察建国以后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以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恢复发展,认为集市作为一个经济交换活动的场所,其规则和秩序的形成既有国家建构的痕迹,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动因。现代国家成立以后,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共同建构和改造着集市,集市的参与主体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国家与集市。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