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封面

作者:蒋乐平著

页数:10,246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82027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中最重要遗址的一线发掘者,上山文化与跨湖桥遗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渐露真容的,是最为权威的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起源故事的讲述人。本书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学科的层面进行写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问的“沉思录”。

作者简介

  蒋乐平,原籍浙江诸暨,现居杭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浦江上山遗址和萧山跨湖桥遗址是其主持发掘的两个重要遗址,二遗址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分别被命名为“上山文化”和“垮湖桥文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研究报告8部,其中《跨湖桥》获评2004年“全国十佳文博图书”。

本书特色

宇宙洪荒,人在何处?考古人有自己的感悟和故事。作者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中最重要遗址的一线发掘者,上山文化与跨湖桥遗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渐露真容的,是最为权威的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起源故事的讲述人。不仅如此,此书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学科的层面进行写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问的“沉思录”,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作者文辞清丽,写作态度严谨与文采并举,文稿深具可读性。

目录

往日重现
引子
风暴仪式
静谧的渡口
暴风之夜
来了,宁绍平原

领队培训班
探方,探方
天下第一铲
线的延续与中断
嘴唇能否再撇一点
别了,裹着面泥的鱼

困惑的十年
走向田野
塔山记忆
河姆渡会议
书斋迷思
考古学是什么

浦阳江畔
潮起楼家桥
虚有的“龙”
自由的乐趣

跨湖桥的故事
湘湖深处
回首1990年的冬天
雾中若见
惊起一滩鸥鹭
文化命名
独木舟遐想
祗园余事

发现上山
□(特殊字体)塘寻踪
大口盆与石磨盘
时间之魅
不公平竞争
稻的证言
考古学家的追求
巨人的脚印

后记

节选

  《万年行旅》:  当然,这种幻觉又与我过快地进行了身份转换,来不及适应工作状态有关。  移交登记工作本身很简单。我挑选器物并报出字迹细小的器物编号,小许负责登记上册。我适时重温了大学里学到的有限知识,再根据刘军老师的嘱咐,对每一件器物的归属进行甄别和挑选。有一件器底破损处露出夹心绳纹的陶釜,二十多年后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标本室里,被河姆渡考古前辈牟永抗先生指认为贴塑制陶法的典型标本。这件器物能留在考古所,或许有我的功劳。  这次登记的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大量的骨木器标本并未列入这次移交。后来我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看到大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说明发掘标本的分割或分配曾经发生过多次。我作为一个新人,当时没有考虑更多。  工作不算繁重。几天后,我们完成了移交器物的登记造册。小许每天晚上都要回城,偶尔因事不来,我便有了更多的闲暇:花上二角钱,可以渡船到对岸;借老王的鱼竿,还能到姚江边上垂钓。姚江,这条以舜帝传说取名,养育过严光、虞世南、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人物的河流,就在我的身边静静流淌。七千年前,就在我的脚下,或许以同样的姿势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因在原始社会里无障碍地吸收天地之营养,可能更挺拔有气质吧?这个男人应该有女人了,不远处,在四明山和姚江之间,排立着几处木构的大房子和小房子。房子边上,还有几个女人和孩子在活动。这些女人是他的妻子?不对,应该是他和他兄弟共同的妻子。当时被认为是母系社会,但身强力壮的男人依然是女人的依靠。看这男子跃跃欲试的面部表情,他准是听到了四明山传过来的几声鹿鸣,或是得闻姚江中的鱼汛?  这是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复原场景。需要补充的是,男子身后的不远处,还有一大片水稻,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了。好一个繁荣的大聚落!他们中间还涌现了卓越的艺术家——在一些骨雕、牙雕、木雕、陶塑作品上,发掘者发现了栩栩如生的鸟、鱼、猪等动物造型以及更加繁复深奥的组合图案。这证明在优越的环境中,这些农耕兼采集狩猎者,过着富裕而充满想象的生活。  这些往事,此刻很大部分都深埋在这片土地下面。  十四年前,河姆渡所在的罗江公社在这里兴建排涝站,在挖开的地基中发现了陶片、石器、骨器、动物骨骼等,这七千年前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随后几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小小河姆渡遂名扬天下,成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摇篮”这一命题的第一证据。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