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著
页数:290页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32181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平脉辨证脉案。书中提出“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平脉辨证, 以脉解舌, 以脉解症”, 脉诊占全部诊断的比重高达50%-90%。
作者简介
李士懋,男,1936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曾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田淑霄,女,1936年生于河北蠡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实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夫妻相濡以沫,从医50年来,二人合著以“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为主线的十几本专著,纂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目录
前言
上篇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过程
二、对脉诊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一)脉诊的意义
(二)脉的从舍
(三)脉诊纲要
(四)脉诊原理
(五)脉象的动态变化
(六)脏腑分布
(七)脉象的删繁就简
(八)脉诊中的注意事项
(九)脉象要素分解
下篇
一、浮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沉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三、迟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四、数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五、滑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六、涩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七、虚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八、实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九、长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短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一、洪脉
(一)脉象(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二、微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四)微脉主实析
十三、紧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四、缓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五、芤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六、弦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七、革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八、牢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九、濡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弱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一、散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二、细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三、伏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四、动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五、促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六、结脉
(一)脉象(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七、代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节选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脉诊的运用,只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获得对该病的初步印象,再进而诊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及程度。正如《脉学辑要》所说:“已有此证,当诊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为之处措。”若舍望闻问三诊,硬要凭脉说症,按图索骥,无异盲人瞎马。一是否定脉诊的作用,认为脉诊就是摸个心率、心律、强弱大小,对诊治没多大作用。更有甚者说,摸脉就是装装样子,争取点时间,想想该开个什么方,诊脉形同虚设。这主要是医者对脉诊缺乏深入了解,也不会用,反云葡萄酸,贬低脉诊。掌握脉诊困难,多因其难而弃之,以致对脉诊更荒疏。现在中医看病,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据西医诊断用中药,如病毒感染发热,则用药多是清热解毒之类,意在消炎、抑菌、抗病毒。一诊为癌症,就把中医具有抗癌作用的半枝莲、白花舌蛇草等大量堆积。我曾见一大夫,怀揣一叠卡片,病人是胆囊炎,就查胆囊炎卡片,把有效率高的方子照抄。当然,也能碰巧治好几个。这样看病,还要什么辨证论治,两元钱买一摞卡片,岂不人皆可为医。二是搜罗几个偏方、秘方来治病,无异守株待兔,碰上了或许有效,这在中国很普遍,不识字的老妪也常知几个偏方,有的也有效,但毕竟不能称为医生。三是看病形成固定而僵死的套路,一见胃病就大量健脾行气之品,名之日对某病的治疗规律,虽有一定疗效,但难于灵活辨证,囿于一隅之见。四是力主辨证论治,但辨证方法有别,有的侧重望诊,有的侧重舌诊,有的侧重问诊,有的侧重腹诊,还有的侧重目诊、手诊、夹脊诊等,见仁见智。而我在四诊基础上,侧重脉诊,形成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学习、实践,逐渐总结出的一套方法,我觉得行之有效,故深信不疑。当前讨论纯中医、铁杆中医问题,我自诩为铁杆中医。所谓纯中医,并不是拒绝现代科学的诊查手段,这可看成中医四诊的延伸,西医可用,中医也可用,我从不拒绝,只是因学得不够而遗憾。西医的检查、诊断,对我们了解病情,判断疗效、预后,非常有益,我仍在努力学习。但我辨证用药时,绝不用西医理论掺和,严格按中医理论体系辨证论治,这就是纯之所在。任继学先生曾云:“不到六十不懂中医”,诚如所言。中医博大精深,确又难学,浅尝辄止,难以探其深奥。初品茶者只知苦,初饮酒者只道辣,弥久方知其甘醇芬芳,沁人心脾。中医更是如此,浅学难人奥堂。中医的巨大优势,首先在于深邃的理论优势,其次在于博大的实践优势。在急症以及慢性病、疑难病中,都突显其巨大优势,我们是业医五十多年才逐渐品出了点滋味。中医的理论精华归结为一点,就是辨证论证。辨证论治水平愈高,则临床疗效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