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东方慧子
页数:126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71629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代文宗欧阳修/唐宋八大家故事集》通过描写欧阳修少时求学,中年为官,晚年寄情山水的经历,介绍欧阳修辉煌的一生。本书并对其为官论政,三次遭贬,以及与古诗文友结交,提倡古文运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特色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北宋时代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一代文宗欧阳修/唐宋八大家故事集》选取八位大家欧阳修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目录
第二章 三试得第
第三章 贤母教导
第四章 博览群书
第五章 名冠天下
第六章 西京履任
第七章 文人唱和
第八章 改革文风
第九章 政坛纷争
第十章 被贬夷陵
第十一章 复职返京
第十二章 西夏立国
第十三章 朝政风云
第十四章 重遇老友
第十五章 改革思潮
第十六章 庆历新政
第十七章 醉翁亭记
第十八章 诈死风波
第十九章 悠然生活
第二十章 著书立说
第二十一章 重返朝廷
第二十二章 主持考试
第二十三章 归老隐居
第二十四章 病逝颍滨
节选
第一章 出生寒门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北宋著名人物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 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把欧阳修当成了“江西吉安人”,根据是欧阳修在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所以人们就把欧阳修当成了江西人。 其实,在欧阳修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孝道,重祖籍,轻出生地,所以欧阳修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出生地——绵阳。 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传到越王勾践的五世孙——无疆的时候,楚国灭掉了越国。 无疆的儿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今浙江湖州)欧馀山之阳.做了欧阳亭侯。于是,他的子孙便以“欧阳”为姓氏,此后一直开枝散叶,薪火相传。 在唐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是欧阳修的远祖,欧阳询的四世孙——欧阳琮在唐朝时候,担任过吉州(原名庐陵,隋开皇年间改今名,位于今江西吉安)刺史。 再往下传,到了欧阳询的八世孙欧阳万的时候,其官职大大缩水,仅做了吉州安福令。从此以后,这一支便分散居住在吉州所属的庐陵、安福等地,号称“庐陵大族”。 后来,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又从庐陵迁居到吉水白沙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吉水白沙溪划人永丰县。所以,这就是欧阳修称自己是“庐陵欧阳修”的原因,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欧阳修的后代子孙一直居住在白沙溪乡。 欧阳修的家族虽然是庐陵大族,但是,到了欧阳修祖父和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经衰落了。 他的祖父欧阳偃非常有文学才能,然而却没有取得功名。父亲欧阳观一生只做过几任州、县的推官、判官,都是辅佐性的僚属,一般只是八品小官。因此,欧阳修经常说自己“出身寒微”、“贫贱”,这并不是他的自谦,实际情况也确属如此。 欧阳观虽然是一个基层的小官,但他为官非常清廉,办事也特别谨慎细致,尤其是对那些草菅人命、率意断案、胡乱置人于死地的官吏非常痛恨。 欧阳修出生时,欧阳观正在四川成都北边的绵州(今四川绵阳)任军事推官,当时,他已经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但仍然官职低微,是一个负责处理官府文书的官吏,这份工作需要他经常熬夜,因为他认真负责,唯恐错判错杀、草菅人命,因此工作量非常大,总是加班也干不完。 欧阳观的工作非常累,但他的官位卑微,挣不来多少银子,所以欧阳家的日常生活十分俭省,但欧阳观又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只要是家里来了客人,总会倾尽所有,热情款待,以至他死后,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亩,生活非常凄惨。 欧阳修的母亲姓郑,是一位优雅的江南女子,郑氏家族源远流长,而且出过很多的名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在她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仅仅剩下诗书相传。她在适婚年龄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 这一桩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就的婚姻,实在不是一桩理想的婚配,因为是典型的老夫少妻,丈夫欧阳观比郑氏年长三十岁。 欧阳观性子非常倔强,四十九岁才中了进士。多年的科举不如意,再加上长期在衙门的底层沉沦,家境又不富有,还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仕途的不如意再加上身体的疾患,这一系列问题都深深地困扰着欧阳观,使得他的性格有几分古怪。 在欧阳观娶郑氏之前,他曾经有过妻室。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观跟妻子彻底翻脸,他用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并且连儿子也让前妻一并带走。 多年之后,欧阳观的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欧阳观却将他当下人使唤,到死也没有和这个儿子和颜悦色地说过一句话,对前妻的怨恨使他迁怒于儿子,也许很多很多旧恨在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平息过。 欧阳观对待前妻之子的态度,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狠心的丈夫,初婚时的郑氏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郑氏也逐渐了解了自己的丈夫,她发现.欧阳观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有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的心。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