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舒
页数:29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3001765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分析了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及不同媒介新闻评论的特殊性。教材编写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一是注重基础性,从新闻体裁的角度阐述新闻评论写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二是注重规律性,启发、引导读者思考并形成规律性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注重特殊性,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它在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规律,只有把握特殊性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一体裁。
作者简介
李舒,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编写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传播学方法论》、《执政党的传媒治理》等,合著《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新闻评论作品选》等多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发表学水论文近百篇。
目录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界说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属性与功能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孕育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产生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与结构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论点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论据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论证
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结构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分类
第二节 立论性评论
第三节 驳论性评论
第四节 释论性评论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评论价值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立论
第四节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和立论的特殊性
第六章 广播评论
第一节 广播评论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 广播口播评论
第三节 广播谈话评论
第四节 广播音响评论
第七章 电视评论
第一节 电视评论及其符号系统
第二节 电视口播评论
第三节 电视谈话评论
第四节 电视图像评论
第八章 网络评论
第一节 网络评论及其表达
第二节 论坛评论及其策划
第三节 网络评论与社会舆论
后记
节选
《新闻评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07)》: 新闻评论是阐述对有关事物见解的新闻体裁,“见解”的主观性决定了它一旦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党性倾向,这也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只要对新闻评论活动作些历史的考察,就不难发现迄今为止所有新闻媒体的评论作品,都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性质。如果说有什么差别,那不过是有的媒体公开申明自己的党性倾向,有的则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加以掩饰;有的作品的意识形态分野鲜明些,有的则较为委婉或模糊罢了。 新闻评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党性倾向,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价值观、时代观和社会观的集中表现。尽管社会生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但人们总是在一定时代的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的,在存在阶级的时代和社会中,人们观察事物或分析问题,无论自觉或不自觉,事实上都从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都与一定的立场和世界观联系在一起。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它表达的是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观点和见解,必然比一般的、分散的社会观点和见解更集中地反映特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正因为这样,面对同一时代或社会的现实课题,隶属于不同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媒体评论,往往持不同的主张和见解;而同一媒体对于不同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评论,尽管具体见解因事而异,却大多有其一贯的指导思想或权衡标准。所以,韬奋先生在《小言论·序》中指出:“以时事为评论的材料,原有枝枝节节的毛病,但评论所根据之观察点则不得不有其中心思想以为权衡,故于分歧杂错的个别问题中,未尝没有一贯的中心思想为背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殆亦此意。”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新闻活动中,就公开申明并自觉坚持评论的无产阶级性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所有新闻媒体,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组成音部分。媒体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它们的新闻评论自觉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分析阐述党和人民群众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课题为己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体现无产阶级的时代观和社会观。其中包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理解和体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世界观出发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社会舆论的主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力求观点鲜明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战斗性与策略性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我国各种新闻媒体在既往的新闻评论活动中,长期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准则。 当然,资产阶级媒体的评论,也同样具有与其阶级属性相一致的意识形态和党性倾向。《美国之音》在播出新闻评论时,不是经常声明它的评论反映美国政府或国务院的观点吗?就是商业性新闻媒体,它们的新闻评论也毫无例外保持某种一贯的倾向性,只是它们向来讳言新闻评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党性倾向,而标榜所谓“公正”、“独立”、“超然”等,其实近年来曝光的“窃听门”事件等,早已揭穿了这种标榜的虚伪性,他们的新闻实践,早已为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所左右。 在我国新闻史上,《时报》①对新闻评论的形成和发展有所贡献,曾以一系列的“时评”享誉一时。它在《发刊例》中,开列了四条“论说宗旨”,其中一条称:“本报论说,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非好为模棱,实鉴乎挟党见以论国事,必将有辟于亲好辟于所贱恶,非唯自蔽,抑其言亦不足取重于社会也,故勉避之。”其他三条,分别为“以要为主”、“以周为主”、“以适为主”。其实,它的评论的整体倾向既不“公”也不“适”。它虽然摆出一副“允执厥中”的样子,既批评清政府“蹉跎荏苒,日即腐败,而国道不救”,又攻击革命党人“叫嚣狂掷,终无一成,或缘是以生他种难局,而国亦遂不救”,实际上把矛头主要指向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哪里有一点“公”,哪里又有所“适”?不“公”不“适”,谋保皇派的私利,逆革命之潮流,恰恰表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党性立场。 《大公报》在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以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1931年,张季鸾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的社评中,曾就这个“八字方针”解释说:“当创刊之第一日,尝以四事昭告国人:日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日不卖,‘声明不以议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议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日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他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日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所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②这些话虽然有它的针对性,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事实上新闻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制约,并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然。尽管《大公报》反复标榜其“超党派”和“第三方”的身份,但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当时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社会情境下,拥护国民党政府,成了那个时代一份资产阶级民间报纸的自然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