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桂娟主编;甄雪燕编著
页数:145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374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江苏吴县人,著有《温疫论》一书。吴有性明确地提出了疫邪自口鼻而入的病因学说及“戾气”致病说,在病机方面提出“邪伏膜原说”和“疫邪九传说”;在疫病治法中强调祛邪为靠前义,首推攻下法,使后世治疫中的“温病下不厌早”之说有绳墨可循,并成为“温疫学派”的开创者。甄雪燕编著的《吴有性》一书,内容包括吴有性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作者简介
甄雪燕,女,1976年出生,北京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从事医学史的教学与科研及中医文化史、中西医学比较史研究。参编《带您走进》《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一、时代背景
(一)时局动荡
(二)灾害连年
(三)热病肆虐
(四)防疫方法
(五)医学治疫
二、生平纪略
(一)生卒年考
(二)籍贯考辨
(三)字号、书斋室名考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一、《温疫论》原刊本系统
二、《温疫论》各种注本系统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温疫”探源
(二)“温疫”解析
(三)“温疫”防治
二、学术特色
(一)温疫病因杂气致病
(二)温疫传变,邪伏膜原
(三)温疫治则逐邪第一兼以扶正
(四)温疫治法分消表里
临证经验
一、验案解析
(一)重用大黄案例
(二)疫病诊断案例
(三)疫后康复案例
二、诊疗要略
(一)辨析“汗”与“斑”
(二)辨析应下诸症
(三)辨析下后变证
(四)辨析疫病二便
(五)辨析疫病兼证
(六)辨析“药烦”与“停药”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一)戴天章
(二)杨栗山
(三)余霖
(四)刘奎
三、后世发挥
(一)“主客交”理论新解
(二)“截断扭转”疗法
(三)膜原证与达原饮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吴有性》: 三、从医经历 江苏吴县东山镇在伸进太湖最大半岛的顶端,也叫东洞庭山。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吴有性就生活在此。吴氏生活的年代正值大明朝内忧外患之际,各种矛盾不断激化,连年战争导致瘟疫流行,为治疗疫病,吴有性走上了医学道路。 由于资料记载有限,吴有性师出何门、自幼跟随过哪些老师学习、学习过什么、读过哪些著作等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直以来医学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仅明清时期就出现过很多名医。如明代著名外科医家王维德就是洞庭西山人,明代著名温补派代表人物薛己也是江苏吴县人,清初的张璐、叶天士、薛雪都是江苏吴县人。江苏经济、文化、科学自古就比较发达,尤其洞庭湖一代更是河流密集、交通便利,加之气候相对温暖,人口流动很大,致使疫病流行频繁,在客观上促进了医家对疫病的认识和了解,使江苏成为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正是受到浓厚医学研究氛围的影响,为吴有性创立温疫学派奠定了良好的医学研究氛围。 据《温疫论》中吴有性所写序言分析,吴氏主要因疫病流行而走上医学道路。崇祯十七年前后,吴有性曾任吴县二十六都一图的里长,是古代的乡官。明代以110户为一里,里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赋役等事物。由此可以推测,吴有性并不是专门从事医疗行业。中年以后的吴有性主要担任里长工作,医学应该只是他的“副业”。崇祯十七年,吴有性曾组织一些有名望的乡绅和商人,为乡里一个席姓寡妇修建庙宇。作为大明政府委任的里长,吴有性恪尽职守,担负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尤其,此时正是清兵入关,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行着殊死搏斗的历史时段,整个中国处在改朝换代的混乱之际。由此可以看出,吴有性在当地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长者。在担任里长的同时,吴有性喜爱医学,并从事临床治疗工作。《温疫论》序言中也提到在崇祯年间,中国的几个省都流行过瘟疫,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或至阖门传染”。面对这种局面,吴有性发现,“诸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死亡甚众……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如此惨痛的失治、误治局面,使吴有性深有感触。他通过临证细致入微的观察,又翻阅大量的医学文献,“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并将平日所用验方加以整理,撰写《温疫论》一书,为疫病的防治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在疫病防治的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吴有性在临证期间发现,诸多患者中有因医者死守伤寒治法而误治的,也有因家财贫乏无力医治而死的,枉死者不可胜计。面对这种阖门而殪,举族而丧的惨景,吴有性深深感觉到对于疫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必须深入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实践。他明确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一针见血地找到了时医治疗疫病无效的原因。吴有性打破了一直以来《内经》中关于六淫致病的病因学说,突破性地提出了“戾气”致病学说,并指出瘟疫之邪由口鼻而入,成为温病病因学上新的里程碑。通过长期临证实践,吴有性观察到伤寒与温疫的区别,使温病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医学外感病认识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发出了先声,为此,他得到了“治温证千古一人”的赞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