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天旭、高达
页数:18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72850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高体三教授学术思想、临证医案和附录三个部分,其中学术思想部分重点介绍高老学术思想内涵及学术经验总结;临证医案分为脑病、肺病、心病、脾病、肝病、肾病、肢体经络、气血津液等病证,每个医案均按照诊疗的时间、次序、过程进行叙述,并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以启迪青年医师思考,很后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析
目录
第一节 “水暖土和木达”
一、“水暖土和木达”的生理概念
二、“水暖土和木达”的临证意义
第二节 论“营卫与气血、脏腑的关系”
一、营卫的产生与功能
二、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三、营卫与气血、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论“脾胃升降关系”
一、脾胃升降的生理
二、脾胃升降的关系
三、升降与精神魂魄
四、脾胃升降失常的病理
五、脾胃湿病偏多的大意
第四节 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一、从理论方面研究
二、从生理方面研究
三、从病理方面研究
四、从治法方面研究
五、从方药方面研究
第五节 论“土中泻木”
一、疏利肝胆之时,勿忘调理脾胃
二、调理脾胃之时,勿忘疏利肝胆
第六节 论“清阳下陷和浊阴上逆”
一、清阳下陷
二、浊阴上逆
第七节 论桂枝治内伤杂病
一、用治心病
二、治肺病痰饮
三、治肝胆病
四、治脾胃病
五、用治肾病
六、治虚劳杂病
七、治妇科杂病
第八节 治咳嗽当立足太阴
第九节 治胸痹配合调肝
第十节 治胃病重在调理肝胆
第十一节 治肾病应从三阴论治
第十二节 论风湿病的证治机理
第十三节 寒热并用治疗顽固性口疮
……
第二章 跟师临证
节选
《跟全国名老中医高体三做临床》: (四)问题解析 病例1 1.患者素来大便稀,为太阴脾虚失统为主所引起,脾土虚弱,无力制水则少阴肾阳衰微而水寒,如此形成寒水侮土,而致脾虚失运而泄泻。 2.太阴虚寒,不能培木则厥阴肝经郁而生热,湿与热合,蕴结于阳明大肠而成肠痈,故患者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3.患者咳嗽10年,迁延日久,肺脾气虚,肝郁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气阴两虚,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发干咳无痰,冬季为太阳寒水当令,阳虚水寒,更侮虚土,故而冬天即发,春主升发,应于肝,肝气条达,脾土得升,母强则子壮,故至春而愈。 4.木郁克土,郁而化热,水寒侮土,肝肺脾肾功能失调,症见舌质红,脉弦。 5.综合分析,本案共涉及肺脾肝肾发病,应采取益气养阴,清疏肝木,温补脾肾,宣肺止咳为治法,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等加减化裁。 6.本案方中选用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菀、款冬花、白前、炙甘草)加减。该方是《金匮要略》治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加减,《素问·咳论》: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肺而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克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高老以此自拟姜辛五味止咳汤,方中党参大补脾肺之气,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养阴生津。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使气复津生;配伍辛温之干姜,温脾肺以化痰饮,助党参培土生金;更配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宣肺透表,与五味子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桂枝、白芍补肝疏肝,以疏脾土之壅滞;柴胡、黄芩清肝疏肝,以制木火刑金;炙甘草补中调药。 7.二诊时患者咽痒,加入桔梗、半夏宣肺利咽,燥湿化痰。 8.三诊患者咳嗽基本止,去半夏、桔梗以防清燥太过而伤肺,患者久病,加入补益脾肺之黄芪,益气固表。 9.四诊时加入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桔梗、苏叶、陈皮以理肺化痰,宣肺利咽。是以咳嗽之治,需详审病情,辨析证因,方能切中病机,准确施治。 病例2 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证病在太阴,缘于脾土湿陷,清阳不升,土不生金,肺气不宣,肺金不降,致使上焦不能化气如雾,气化不利,痰浊湿邪壅滞,症见痰咳胸闷喘满;久咳伤气,气机郁滞,咳甚则引及胸腹部疼痛;高老在临证中明确提出“急性病多实多热,慢性病多虚多寒。”本案病久,性属虚寒,故见遇冷及冬季发作加重。 2.土湿不运,聚湿生痰,湿为阴邪,寒湿腻滞,可见痰多色白黏稠。 3.患者脾土虚寒,运化无力,可见纳差乏力;土不培木,木郁化热,木火刑金,肝肺郁热则口干烦躁。 4.脾虚失运,痰湿阻滞,症见舌淡稍黯苔薄白根部稍厚,风寒外束脉现浮紧。 5.综合分析,本案共涉及肺及脾肝脏发病,应采用温补太阴,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治法,可选用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加减化裁。 6.方中选用姜辛五味止咳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疗寒痰的常用方剂,《金匮要略》原文曰:“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浮紧为证治要点。麻杏甘石汤源自《伤寒论》,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后世医家多用此方治疗肺经郁热之咳喘。本案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干姜温补太阴;细辛、生姜温脾肺化痰饮;五味子、罂粟壳敛肺止咳;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桂枝、白芍解肌祛风,疏达肝木;枳实下气平喘;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降气平喘;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7.二诊中患者肺热之证减轻,去麻黄、石膏,为防久用成瘾去掉罂粟壳,患者痰涎较重,加半夏降逆化痰,荆芥轻宣肺气,紫菀润肺化痰止咳,竹茹清心除烦。 8.三诊患者症状减轻,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运转枢机,清疏肝木,杜绝木火刑金。诸药合用,脾土健运,肝木条达,土旺金生,肺得宣降,咳喘自除。病例31.患者素体脾土虚寒,土不制水,寒水侮土,土不培木,肝郁化火,一则土不生金,二则木火刑金,终致气阴两虚,肺失清肃,三阴同病,卫外不固,风寒乘袭,故鼻炎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