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哲、左秀丽
页数:19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172955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的编写体现国家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政策,遵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总则与细则,结合住培考核大纲(理论和临床实践),精益求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国家精品教材;凸现毕业后教育特色,打造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体现全面性和规范性,打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的培训教材。强调创新性、兼顾性,提高可读性,树立大教材观,使教材建设成为推动住培发展的重要动力。本套教材延续上版教材PBL和CBL的教学模式,凸显其专业特征、培训特色,把握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区别,强调“创新性”“针对性”,注重教材的“全面性”以及“整体优化”,凸现学科特色,体现专业个性,强化“包容性”和“普适性”。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应该按照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诊疗规范、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或者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来进行组织与编写,不能是院校或专家个人的经验与观点。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学科专业设置规划教材品种,根据调研、论证结果以及版教材使用期间的意见与建议,新增6个品种,一共46个品种。
作者简介
郑哲,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致力于心血管外科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于N Engl J Med、JACC、Circulation等国际期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次。开设教育部医药学研究生国家精品课程“心血管外科学”,积极探索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第一最基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与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高级培训,参与编写《胸心外科学》《阜外心血管外科学手册》,主译《成人心脏外科学》与《心脏外科解剖学》等学科教材。 左秀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与胶囊镜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组员。 致力于消化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ion、GUT、Endoscopy等杂志。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完成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英文著作一部,中文著作两部。任Scientific Report、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中华消化杂志》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多个杂志审稿人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目录
第一节 医患关系
第二节 医患沟通
第二章 门诊医患沟通
第一节 接诊环节沟通
第二节 检查环节沟通
第三节 治疗环节沟通
第三章 急诊医患沟通
第一节 急诊的工作特点
第二节 接诊环节沟通
第三节 检查环节沟通
第四节 治疗环节沟通
第四章 内科医患沟通
第一节 内科医生工作特点和患者特征
第二节 入院环节沟通
第三节 治疗环节沟通
第四节 出院环节沟通
第五节 随访环节沟通
第五章 外科医患沟通
第一节 外科工作概要
第二节 入院环节沟通
第三节 治疗环节沟通
第四节 出院环节沟通
第五节 随访环节沟通
第六章 妇产科医患沟通
第一节 妇产科工作特点及患者心理行为特征
第二节 入院环节沟通
第三节 治疗环节沟通
第四节 出院环节沟通
第五节 随访环节沟通
第七章 儿科医患沟通
第一节 儿科医患沟通特点
第二节 儿科门诊医患沟通
第三节 入院环节沟通
第四节 治疗环节沟通
第五节 出院环节沟通
第六节 随访环节沟通
第八章 特殊疾病患者及家属的医患沟通
第一节 特殊疾病患者心理行为特点
第二节 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医患沟通
第三节 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患沟通
第四节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第九章 医技科室的医患沟通
第一节 功能检查科室的医患沟通
第二节 检验科室的医患沟通
第三节 影像科室的医患沟通
第十章 特殊状态下的医患沟通
第一节 危重患者的医患沟通
第二节 临终患者的医患沟通
第三节 医疗纠纷中的医患沟通
第四节 司法部门沟通
第五节 媒体沟通
第十一章 医疗实践中的多方沟通
第一节 医师之间的沟通
第二节 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
第三节 与医技人员之间的沟通
第四节 与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
第十二章 情景训练
第一节 接诊
第二节 诊疗方案的告知
第三节 术前谈话
第四节 危重患者家属谈话
第五节 坏消息告知
第六节 医患纠纷
节选
《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第2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 一、内科医生的工作特点 内科医生的形象往往与沉稳、优雅、敏锐、知识渊博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内科住院医师,了解内科工作的特点,对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非常必要。内科医生与其他科室医生最显著的不同,就是会面对更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应对疑难杂症和处置突发紧急情况就是对内科医生的考验。 除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之外,敏锐的洞察力、必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巧妙的沟通方式与技巧,是内科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中,内科医生更要注意沉稳的工作态度,这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沟通技巧,不仅可以稳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增加其治疗疾病的信心,更能促进医患双方互相尊重和信任,以利于诊治中的合作。“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内科医生的作用。医者需要通过沟通使患者降低对治疗的过高预期,同时也要给患者以精神支持和与疾病抗争的信心。让患者和家属体会医生思维的缜密和做事的严谨,这是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的重要手段,自然会产生较好的医疗效果。 总之,内科医生应该是一位衣着得体、温文尔雅、知识渊博的学者,同时也是和患者及其家属分享诊断与病情分析的有效沟通者,更是一位沉稳、敏锐,能够运筹帷幄的决策者。 二、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内科疾病大多属长期慢性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手段往往也只能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这与患者“彻底根除疾病”的愿景有一定差距。同时,内科患者平均年龄较高,并发症较多,病情较复杂,制订治疗决策时需要兼顾的环节较多,在沟通中需要解释的细节也较多。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很多内科疾病的二级预防已不再局限于针对疾病本身和改善症状,而有了更高层级的追求。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铸造健康生活方式已经医患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 1.依赖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对长期接触的医生,患者容易产生依赖,对其言听计从;甚至同样的处方药物或疗法,因开具的医生不同,仅因患者的心理暗示作用而加强或减弱临床效果。因此,被依赖的医生及其他医生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自身不经意的话语很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误读,使患者产生对疾病和治疗理解上的误区。 2.焦虑焦虑使人感到紧张、不舒适、忧虑和脆弱,这是慢性疾病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或因疾病导致某方面生理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常常体会到的感受。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借此减轻疾病造成的焦虑体验。这种患者潜意识里会回避一些现实情况带来的负面情绪,表现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而防御的主体有时会由疾病移向医生,也就是所谓的讳疾忌医。针对这种貌似“轻视”疾病甚至否定疾病的状态,医生需要通过通俗的语言甚至举例(一般为积极正面的例子)等方式,让患者更易于接受目前的疾病状态。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医生可以鼓励或帮助他们建立“××病之家”,定期组织病友们聚会、讨论、现身说法、科普宣教等,往往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由于家庭在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治疗、保健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生还要积极发动家属,共同参与到说服、监督、管理患者的体系中。当患者出现上述焦虑情绪时,家属及经治医生应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否则焦虑进一步进展就会出现抑郁或恐惧。 3.抑郁抑郁指情绪低落、悲观、自我评价降低、自身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甚至消极厌世。抑郁情绪除了导致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理解外,也会产生负面的家庭及社会影响,同时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例如,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花费大,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且有些慢性病可能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使患者感觉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很容易出现抑郁。当出现抑郁状态后,就可能产生躯体上的各种症状,有时是主观强化的基础疾病相关症状,有时是一些新发症状,诸如心悸、出汗、失眠、头痛等。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就会错误地认为是基础病加重或并发症。如此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而且还要再次进行一系列检查诊断流程。所以,正确识别患者可能合并的抑郁状态,并在必要时应给予干预非常重要。 三、内科患者的行为特点 患者患病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与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心理素质都有一定关系。由于与熟悉的环境脱节,大部分时间患者都在考虑与疾病相关的事宜,所以对住院环境、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自身生理需求(如饮食、作息、锻炼康复)等的要求就会凸显出来。同时,因为病情的不同,患者的生理需要也不尽相同,有些患者需要少食多餐,而另一些患者需要低盐低脂饮食;有些患者需要绝对卧床,另一些需要早期下床活动。在医疗实践中,不但要争取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还要熟悉其产生的原因,并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清楚。 除了上述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对于患者及家属,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准确信息是他们最为迫切了解的,包括了诊断结论、治疗方案、预后结果、康复指导、医疗花费等。患者和家属希望及时准确地从医生那里获取这些信息,并有机会能与经治医生讨论这些信息,以期作出最适合个体患者的恰当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