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华脉诊

封面

作者:刘冠军

页数:35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8015611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脉诊》(脉诊)(修订版)分上篇、中篇、下篇及附篇。上篇论述脉诊的意义及其起源与发展等;中篇分别以脉位的浅深、脉数的多寡、脉搏的强弱、脉幅的大小、脉体的长短、脉形的变化、脉律的改变,以及合并脉象,特别是运用对举、比类的方法,论述28种脉象,可帮助学习者达到心中了了、指下即明的目的;下篇介绍脉诊现代研究的新成果;附篇精选部分古代脉学文献,以便读者集中览阅,参考学用。切脉是中医学”四诊”之一,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1

作者简介

  刘冠军教授(1930-),吉林辉南人,是国家名医,终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科委委员、国际针灸考评委员会委员等职。从医50载,擅长针灸,兼精内科,尤对脉诊、经络、流注医学之研究成绩好。他主张“继药物之妙,取针灸之巧,综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对心、脑、神志、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他曾研制出五种中成药,均已转让,投入生产,特别是他研制的“麝香抗栓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获吉林省级科技进步奖。他研制的“人体智能模型”,获卫生部、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曾被选送到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各国人士的欢迎。刘冠军教授著有《脉诊》《子午流注》等20余部著作,《脉诊》一书还被日本、韩国译成日文、韩文,作为教材应用。他曾出国多次,访问日本、美国、韩国,交流中医学术,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近年仍竭尽全力,为培养跨世纪中医人才不懈努力。

目录

上篇 脉诊概要
第一章 脉诊的意义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怎样学习脉学
第四章 怎样进行诊脉
第五章 诊脉注意事项
第六章 脉诊与辨证

中篇 脉诊详解
第一章 脉位的浅深
第一节 浮脉
第二节 沉脉
第二章 脉数的多寡
第一节 迟脉
第二节 数脉
第三章 脉搏的强弱
第一节 虚脉
第二节 实脉
第四章 脉幅的大小
第一节 大脉
第二节 小脉
第五章 脉体的长短
第一节 长脉
第二节 短脉
第六章 脉形的变化
第一节 滑脉
第二节 涩脉
第三节 弦脉
第七章 脉律的变化
第一节 促脉
第二节 结脉
第三节 代脉
第八章 合并脉象
第一节 缓脉
第二节 洪脉
第三节 微脉
第四节 紧脉
第五节 濡脉
第六节 弱脉
第七节 革脉
第八节 牢脉
第九节 动脉
第十节 伏脉
第十一节 散脉
第十二节 芤脉

下篇 现代脉理初探
第一章 脉搏的形成与脉图各波的命名
第一节 脉搏的形成
第二节 脉图各波的命名
第三节 脉图的波形与临床意义
第二章 影响脉搏的因素及其诊断意义
第一节 钾钠钙离子对脉搏的影响
第二节 心脏生理特性对脉搏的影响
第三节 血液动力学对脉搏的影响
第四节 心血管机能的调节与脉搏的关系
第三章 脉象图解
第一节 平脉
第二节 病脉

附篇 古代脉学文献选
《景岳全书》诊脉须知胃气论
《医原》五脏四时平病死脉(以胃气为本)论
《四诊抉微》论四时五脏之脉
《重订诊家直诀》指法总义论
《诊家枢要》诊脉须注意上下来去至止论
《通俗伤寒论》论外感内伤脉诊
《通俗伤寒论》论感证脉诊论
《景岳全书》脉证顺逆论
《医碥》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论
《诊家正眼》二十八脉歌诀
《四言举要》
《医宗金鉴》病脉顺逆歌
《医宗金鉴》败脉歌
《时方妙用》八脉总括歌诀

节选

  《中华脉诊》:  第二,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部位。如在《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中指出:“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日寸口。从寸至尺,名日尺泽,故日尺寸。寸后尺前名日关。阳出阴人,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人三分,故日三阴三阳。”这就明确规定了寸口脉分寸关尺,其中寸尺各得一寸,而关脉各从其中得三分,关脉占六分,寸尺各占七分。  第三,对两手六脉所主脏腑问题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诊断。如该书在《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中,引《脉法赞》说:“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至于具体分部法,在《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一节中指出:“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腑,合于上焦,名日神庭,在龟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腑,合于中焦,名日胞门,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腑,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腑,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日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这种寸口三部分配脏腑的法则,后世虽然略有改动,但基本上被历代医家所采用。  第四,脉、证、治统一论。《脉经》一书强调全面观察和分析病情,所述脉理始终结合着人体生理、病理,而不是孤立地论脉。如王氏指出:“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独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在具体运用上,指出“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又有“关脉浮,腹泻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尺脉浮,下热风,小便,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一般说来,《脉经》是通过“脉”来认“证”,最后则解决“治”,这样不仅逻辑清晰,更便于运用。王氏所立的以脉辨证、脉证兼施的原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第五,论述了辨别脉的阴阳、逆顺、虚实、生死以及各种杂病的脉证和妇人、小儿脉证等。  总之,《脉经》的出现,使中医学的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不仅总结了前人脉学的成就,更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它不仅推动了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使中医学增添了一门专门学说,并远传至域外。如公元6世纪时,这种切脉法传到朝鲜后又传到日本,而后再传到阿拉伯,对世界医学交流作出了贡献。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华脉诊》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