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孟红
页数:22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8015693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目录
第一节 美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美容心理学的概念
二、美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美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美容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美容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美容心理学与美容医学
二、美容心理学与心理学
三、美容心理学与人体审美心理学
第三节 美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研究方法
一、美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二、美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容与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现象
三、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一、认识过程
二、情感过程
三、意志过程
第三节 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及结构
二、人格心理特征
三、自我意识
四、人格理论
第四节 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的概述
二、动机的概述
三、美欲与其他心理需要的关系
四、求美动机与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变态心理
一、变态心理和变态心理学
二、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和类别
三、特殊人格类型
四、与美容有关的人格障碍诊断
第三章 人体审美心理学
第一节 美与审美
一、美的概念与特征
二、美感与人体审美意识
三、美感的生理基础与健康
四、美容医学中的审美
第二节 人体审美
一、人体美的概述
二、人体美的美学与心理学评定
三、人体审美的特点
第三节 现代人体审美观
一、崇尚健康美
二、追求自然美
三、突出个性美
四、时尚与美容
第四节 社会心理与求美行为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与内容
二、美容与社会态度
三、美容与从众、流行
四、容貌与人际关系
第四章 体像与美容心理
第一节 体像的概述
一、体像的概念
二、体像的特点与意义
三、体像与美容医学
第二节 自我体像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我体像的形成
二、自我体像的发展
三、影响体像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体像对心理的影响
一、体像与自我
二、体像与性
三、体像与性格
四、体像与美容心理
第五章 容貌缺陷心理
第一节 容貌缺陷心理概述
一、容貌缺陷心理的含义
二、容貌缺陷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容貌缺陷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容貌缺陷一般心理问题
一、认知问题
二、情绪问题
三、意志与行为问题
四、人格问题
第三节 容貌缺陷的心理应对
一、情绪应对
二、问题应对
三、体像应对
第六章 美容心理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美容心理的诊断
二、美容心理诊断的概述
二、美容心理诊断的方法
三、常用的美容心理测验方法
第二节 美容心理的治疗
一、概述
二、心理治疗具体方法
第七章 美容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美容与神经症
一、神经症的概念
二、神经症的发病原因
三、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四、容貌因素导致的神经症
五、神经症的心理治疗
第二节 美容与神经性厌食症
一、神经性厌食症概念
二、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神经性厌食症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神经性厌食症临床表现
五、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治疗
第三节 美容与肥胖症
一、肥胖症的概念
二、肥胖症的发病原因
三、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四、美容与肥胖症的关系
五、肥胖症的心理治疗
第四节 美容与损容性皮肤心身疾病
一、银屑病
二、寻常性痤疮
三、黄褐斑
四、斑秃
五、雄激素源性脱发
第八章 美容过程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 求美者的心理特征
一、美容受术者的基本心理特征
二、美容受术者的心态
三、美容受术者的特殊人格类型与行为
四、美容受术者的心理定势、期待与满意
第二节 美容手术前后的心理问题
一、美容手术前的心理动态及调适
二、美容手术后的心理动态及调适
第三节 美容手术失败患者的心理和护理
一、美容手术失败与患者不满意
二、美容受术者对手术不满意的原因
三、美容手术失败患者的心理与护理
第九章 美容心理咨询
第一节 美容心理咨询的内容
一、美容心理咨询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二、美容心理咨询的形式与程序
第二节 美容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技巧
二、美容心理咨询的原则
二、美容心理咨询的技巧
第三节 心理美容卫生
一、心态异常对容颜的损害
二、心理美容卫生的原则
三、心理美容的方法
参考文献
节选
《美容心理学(供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用)/高职高专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二、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和类别 (一)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 判别变态心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异常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首先,异常心理和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其次,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常常受到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文化、主观经验和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第三,单纯的心理问题目前尚无科学精密的仪器加以检查化验,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至今尚未找到公认的变态心理的客观判断标准,现在较为普遍使用的有以下四种: 1.主观经验标准 病人或心理障碍患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常常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由被评价本人的主观体验及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所提供的;另一个是评价者自己与被评价者的接触获得认识,经过整理和上升所提出来的。 (1)病人的主观体验:如病人自己觉得压抑、焦虑、不愉快,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服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的支持或帮助,就可以认为不正常。相反,某些病人虽有这些表现而坚决否认,或在某些本应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反应却没有出现时,也应考虑其有心理异常,如亲人已故却没有一点悲伤或忧郁的反应。 (2>观察者的主观体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者作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主观判断。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模式,但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这是因为他们都接受过专业教育,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大致相近的判别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的主观性较强。因为评价者的参照标准与经验毕竟不可能完全相同,往往会产生同一被试者而评价结论却不同的现象。此外,被试者本身的认识水平与经验不同,也会产生很大误差。因此,这个评价标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2.统计学和心理测量标准 对人群的心理现象进行调查和测量,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可勾画出某些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正态分布曲线。测量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均值附近,只有极少数人(大约占5%)处在正态分布的两端,变态心理者大多处在两端。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测量偏离常态时不是必然就有心理障碍。以智力测验为例,低智商者如果可以视为心理疾患的话,而高智商者就不能看成是病态了。因此,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别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在临床上人们常常应用心理测验或临床心理实验方法来鉴别病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判定智力正常与否,可用各种智力测验;判定记忆是否有障碍,可有各种记忆测查技术;判定态度兴趣或自我观察的变异可用各种人格量表等。 这种标准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客观,又因为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所以经常作为一种规范的检测标准。但是,心理测量的结果还要结合其他的判断标准。 3.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视同躯体疾病一样对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变化存在,有些目前虽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标准比较客观,重视医学检验方法、近代影像技术等的应用。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虽然像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使用医学判别标准相当有效,但对于像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因此,鉴于心理变态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医学标准还需要辅之于其他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