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梁氏灸治应用人体穴位彩图1张

封面

作者:梁德斐编著

页数:25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2439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针灸包涵着针刺与艾灸两大法宝,不管是书籍记载还是临床应用,灸治是古老、有的治病方法,作用不可替代。为了传承和挖掘针灸之瑰宝,家中三代人不懈地努力,勇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工作中获得深刻体会。灸治对消除酸胀疼痛作用极强,作用持久,疗效巩固,不受病人年龄、体质、病症限制,可以解决许多医学难题。为了使灸治能够发扬光大,现将家传的多种灸治应用进行总结,供之于世,促使灸治工作研究,让完善的针灸事业开拓前行。

作者简介

  梁德斐,女,副主任中医师,1950年出生。从小受父亲熏陶,随父学习中医针灸。曾担任浙江省针灸学会理事。作为新昌中医院创办首批医务工作者,用针灸临床优势使得医院享誉临近各县市。2000年退休后,先后被浙江省中医院、新昌县中医院、杭州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门诊部、杭州胡庆余堂国医馆等单位聘用。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40年,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现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立志创建传统灸治基地,于2009年在杭州开办中医诊所至今。

目录

杂谈篇
灸法篇
第一章 常用施灸腧穴
第一节 头部腧穴
第二节 背部腧穴
第三节 腹部腧穴
第四节 上肢腧穴
第五节 下肢腧穴
第六节 经外奇穴
第七节 阿是穴
第二章 常用灸治法
第一节 灸治的备用材料
第二节 几种常用灸法的操作
第三章 几种常用灸法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麦粒灸的适宜范围和应用
第二节 铺灸的适宜范围和应用
第三节 隔蒜灸、隔姜灸的适宜范围与应用
第四节 隔盐灸的适宜范围与应用
第五节 药饼灸的适宜范围与应用
第六节 温针灸的适宜范围与应用
第七节 艾条灸的适宜范围与应用
第八节 灯心灸的适宜范围与应用
第四章 灸治相关事项
第一节 施灸前应了解的相关基本情况
第二节 麦粒灸的取穴要求
第三节 直接灸的取穴原则
第四节 各种灸法的应用选择
第五节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化脓灸后处理
第七节 关于直接灸的艾炷大小和壮数多少
第八节 关于直接灸的补泻探讨

临床篇
第五章 头面部病症
第一节 五官病症
第二节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眩晕
第六章 颈肩上肢病症
第一节 颈椎病
第二节 肩关节 周围病症
第三节 肩胛肌萎缩
第四节 臂丛神经损伤
第五节 肱骨外上髁炎
第六节 桡骨茎突炎
第七节 腕关节 肿痛
第八节 手指腱鞘炎
第九节 指关节 肿痛
第七章 腰背及下肢痛症
第一节 腰背部胀痛
第二节 坐骨神经痛
第三节 髋部病症
第四节 股外侧皮神经炎
第五节 腓总神经麻痹
第六节 膝部病症
第七节 踝部病症
第八章 内、外科疾病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第二节 高血压脑病
第三节 肺部疾病
第四节 心脏疾病
第五节 肝脏疾病
第六节 胆囊疾病
第七节 慢性胰腺炎
第八节 脾脏疾病
第九节 肾脏疾病
第十节 胃部疾病
第十一节 泄泻
第十二节 血液相关疾病
第十三节 甲状腺肿
第十四节 雷诺现象
第十五节 类风湿关节 炎
第十六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十七节 淋巴结核
第十八节 下肢淋巴水肿
第十九节 痛风性关节 炎
第二十节 截瘫
第二十一节 脑炎后遗症
第二十二节 风湿性关节 炎
第二十三节 破伤风
第二十四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二十五节 癫痫
第二十六节 震颤麻痹
第二十七节 疰夏
第二十八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二十九节 脱肛
第三十节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第三十一节 尿失禁
第三十二节 下肢静脉曲张
第三十三节 老烂足
第九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二节 皮肤瘙痒症
第三节 湿疹
第四节 多发性毛囊炎
第五节 带状疱疹
第六节 痤疮
第七节 寻常疣
第八节 血管痣
第十章 妇、儿、男科疾病
第一节 妇科疾病
第二节 儿科疾病
第三节 男科疾病

节选

  《梁氏灸治应用(附人体穴位彩图)》:  二、灸治法发展简介  灸治起源于火的使用。远在旧石器时代,火的烘烤使人感到舒服,火的灼伤可以解除某种痛苦,人们受到以上启示,逐渐形成了灸治法。1974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帛书。其临床案例均为灸治记载,可谓是灸治最早的专著,远远早于《黄帝内经》o在古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已经将灸治与针刺作为常规治病手段应用于临床。如《灵枢·经水》云:“其治以针艾。”艾即艾灸治疗。秦汉以前主要以艾炷灸为主,亦有燔针刼刺。到了晋唐时期,灸治应用开始昌盛。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在每个腧穴下规定了艾灸壮数,而且主张瘢痕化脓灸。《针灸甲乙经》卷三论述:“欲令灸疤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针灸甲乙经》还对29个禁灸腧穴的不良反应做了详细说明,可知作者对灸治应用有了诸多总结。  一  东晋医家陈延之是我国主灸派先驱之一,其著《小品方》云:“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验证了《针灸甲乙经》中为何要想办法促使灸瘢化脓的原因。  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倡导急症用灸。全书有99条均记载灸治,广泛应用于外、妇、儿、五官科等30多类疾病,对灸治的作用、效果、操作、宜忌等进行了全面论述。与此同时,书中还记载了隔蒜灸、隔盐灸、隔椒灸、隔面灸等,以及用瓦甑等物的施灸方法,为灸治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途径。  唐代医家孙思邈,主张上工治未病之疾,神工深究萌芽,在预防保健方面用灸法。他说:“凡人吴蜀之地游览,肢体可常取两三处灸之,勿使疮暂愈,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侵袭人体。”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主张针、灸、药并重。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又谓:“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说明临床中灵活运用,针与灸作用互补,对不宜针刺的部位或某种原因不宜针刺者,可用灸治代替。  隋代医家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提倡,灸各自所属的背俞穴,治疗五脏及五脏相关病证。其中对防治小儿科疾病内容颇多,尤其是灸治新生儿破伤风,灸面颊防口噤,开启了幼儿可用灸治的先例。按巢氏思路,我们在临床中收治了多例破伤风大发作患儿,均用灸治法抢救了他们的生命,验证了巢元方的灸治疗效和治疗方法的正确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梁氏灸治应用人体穴位彩图1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