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柳清
页数:38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86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目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能有效开展疾病预防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编写以高职高专中医、临床医学类等专业的岗位能力需为导向,结合执业准入标准,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预防医学思想、理念、技能贯穿于医疗卫生工作全过程、面向健康、亚健康、患病等不同类别的人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①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对应的岗位群,确定学生应具备的预防医学能力要求,编写医疗卫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实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②培养大卫生观 树立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培养学生在医疗卫生工作过程中,熟练运用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开展临床预防保健服务能力。③实现工学结合本教材的编写充分展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突出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将行动导向教学贯穿其中,通过情景案例讨论、公共卫生实践、调研等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学习。④ 配套教学资源 教材配套相关教学课件、链接网上资源学习,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基础条件。
作者简介
杨柳清,女,生于1965年8月,教授。现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主任。曾主编《营养与膳食》《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基础》等行业规划教材。曾荣获重庆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排名第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预防医学概述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二、预防医学发展历程
三、健康及健康决定因素
第二节 三级预防策略
一、疾病自然史
二、三级预防
三、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
第三节 社区及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社区的概述
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第四节 预防医学发展前景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预防医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节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二章 环境卫生与健康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二、构成环境的因素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廿l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一、环境污染概述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与转归
三、环境污染物在人体中的代谢
四、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五、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 环境介质与健康
一、大气介质与健康
二、水介质与健康
三、土壤介质与健康
四、室内环境介质与健康
第四节 常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碘缺乏病
二、地方性氟中毒
第三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一、职业病危害的概念
二、职业病危害的来源
三、职业病危害的分类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预防措施
第二节 职业卫生服务
一、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
二、职业卫生服务的实施原则
三、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
第三节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一、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
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内容
第四节 职业病的概念及管理
一、职业病的概念
二、职业病的管理
第四章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 营养素
一、营养相关概念
二、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第二节 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
一、平衡膳食
二、膳食结构
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第二部分 临床与社区疾病预防控制
第三部分 社区人群健康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 实训指导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预防医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二)行为危险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主要指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或行为,属“自创性”危险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也易于通过干预加以消除。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合理膳食、特殊嗜好、不良性行为和吸毒等,是引起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戒烟、减少饮酒、注意合理营养、保持乐观情绪等行为改变及控制高血压、降低血胆固醇等措施,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三)生物遗传因素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有部分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了其发病的遗传学客观依据,这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有效的生物学基础。许多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致病基因有关,而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高血压,既有家族遗传倾向,又与行为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狭义上来讲,医疗质量低、误诊漏诊、医院交叉感染等都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医疗质量;广义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初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健全、重治轻防的医疗保健倾向及医疗保健制度不完善等都可能危害人群健康,需加以重视。 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可分为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两类,通常采用自填式调查表或生物医学测定的方法来进行。 (一)个体评价 主要通过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了解危险因素对寿命可能影响的程度及降低危险因素后寿命可能增长的程度。评价年龄指对服务对象进行第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出来的年龄,增长年龄指提出降低危险因素的建议措施后,再次进行危险因素评价所得到的评价年龄。如果评价年龄理解为“初评价年龄”,那么增长年龄可以理解为“再评价年龄”。 若评价年龄高于实际年龄,说明被评价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高于平均水平,即死亡概率可能高于当地同年龄性别组的平均水平,反之则低。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说明被评价者接受医生建议采取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后,可能延长的寿命年数。根据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不同的量值,评价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健康型被评价者的评价年龄小于实际年龄,其个体危险因素低于平均水平,预期健康状况良好。例如被评价者实际年龄为51岁,其评价年龄为46岁,说明其个体危险因素低于平均水平,即51岁的个体可能处于46岁年龄者的死亡概率,其预期健康状况良好。 2.自创性危险因素型被评价者的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说明危险因素较平均水平高),并且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大。例如被评价者的实际年龄为41岁,评价年龄为43.5岁,增长年龄为36岁,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为7.5岁(较大),说明危险因素属自创性,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可降低和(或)消除危险因素,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延长预期寿命。 3.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被评价者的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但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之差较小。例如被评价者实际年龄43岁,评价年龄49岁,增长年龄48岁,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为1岁。此型个体的危险因素主要来自生物遗传因素、既往史及目前疾病史等,通常难以改变,因此降低这类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小,延长预期寿命的余地不大。 4.一般性危险型评价年龄接近实际年龄,其危险因素接近于轻微危害程度,降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有限,增长年龄和评价年龄接近。 除此之外,尚可对某一特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例如仅控制超重的危险因素,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增长年龄,从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大小说明超重的危险因素对个体预期寿命可能影响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