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仲瑛、薛博瑜主编
页数:99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132127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无周仲瑛教授为我国有名的中医内科大家、国医大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先后提出了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复合施治论等理论观点,系统总结了内科临床辨证论治的规律。
全书突出中医特色,浓缩名医经验,贴近临床实际,体现时代特征,以期为读者提供一部很好、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周仲瑛教授,出生于1928年6月,祖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1941-1946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医,1947年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8-1955年开业行医。1955-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1983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中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1983-1991年任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曾兼中医系主任),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0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2007年被聘为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国家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8年4月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王定一杯”中医临床国际贡献奖。2009年5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批国医大师。1985年起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国家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12项(4项同时列为WHO传统医学合作项目)、厅局级11项,其中主持15项(省部级以上9项),获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3项)。研制并转让科研新药5种,获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3部,其中主编24部。发表学术论文284篇,作者105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源流
第三节 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命名及其特征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常见病机证素辨治概要
第二节 中医内科急症辨治概要
第三节 中医内科杂病辨治概要
第四节 中医内科临证技巧
第五节 脏腑病机类证辨治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中医内科常见急症
第一节 外感高热
第二节 肺炎
第三节 暴喘
第四节 真心痛
第五节 心力衰竭
第六节 疫斑热
第七节 中暑
第八节 昏迷
第九节 厥脱
第十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一节 疟疾
第十二节 霍乱
第十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胀
第七节 肺痿
第八节 肺痨
第九节 失音
第三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厥证
第四节 不寐
第五节 多寐
第六节 痴呆
第七节 健忘
第八节 癫狂
第九节 癫痫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附:反胃)
第四节 吐酸(附:嘈杂)
第五节 噎膈
第六节 呃逆
第七节 腹痛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痢疾
第十节 便秘
节选
《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 中医内科杂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变还常常涉及多脏器、多系统,中医药治疗有其一定的优势。中医对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杂症有较为独特的辨证论治规律,如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等,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略,藉此可望提高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 一、辨证论治规律 1.疑病多郁 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之际,当着重从郁人手。 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大法。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郁脾虚者调以逍遥散,肝郁气滞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六郁杂陈者施以越鞠丸,肝气郁结者投以五磨饮子。如气郁化火则主以丹栀逍遥散,化风则主以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夹痰者主以半夏厚朴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夹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汤。 用药方面,柴胡、芍药疏肝解郁,升阳敛阴,调和表里,肝郁不畅、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苏梗气血双调,理气解郁,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者可选;白蔻仁、砂仁辛散温通,芳香化浊,湿浊内蕴、脾胃气滞寒凝者可投;瓜蒌、枳实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胃脘痞满、大便不畅者可调;木香、槟榔行气止痛,消积导滞,胃肠积滞、脘腹胀痛者可解。如此等等,皆为临床所常用。再如青皮疏肝,枳壳利膈,厚朴散满,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气,川芎、苏叶能散邪气,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皆可随证灵活加减运用。 2.难病多毒 难病多毒是指内科难治性疾病多与毒邪有关。或内科杂病久治不效,应考虑毒邪存在的可能,及时应用解毒法。 “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毒既涵盖外感之毒,如现今所指的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如SRAS、禽流感、乙肝、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更强调内生毒邪的广泛性,它涉及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既有病原性的毒,一毒一病;又有病理性的毒,一毒多病。对毒邪的辨证,要点有五:一辨毒的外受、内生;二辨毒的阴阳属性及其相关病理因素;三辨所在病位及其病理传变;四辨毒的特异性或普遍性;五辨邪正的标本缓急及其动态变化。 毒有不同,其治各有异。风毒常用全蝎、蜈蚣、乌梢蛇、炙僵蚕搜风解毒;寒毒常用川乌、草乌、附子、干姜散寒解毒;湿毒常用土茯苓、荜茇、石上柏、半边莲除湿解毒;痰毒常用制南星、白附子、法半夏、露蜂房、夏枯草化痰解毒;瘀毒常用穿山甲、水蛭、土鳖虫、地龙、鬼箭羽、凌霄花等祛瘀解毒。同为毒邪,若病位不同,治法亦异。如热毒重在清热解毒,热毒在肺选鱼腥草、金荞麦根、黄芩清肺解毒;热毒上咽用泽漆、蚤休、一枝黄花、土牛膝利咽解毒;热毒入胃则以石膏、蒲公英、甘中黄、升麻清胃泻火解毒;热毒攻心用牛黄、朱砂、黄连清心解毒安神;热毒犯肝选羚羊角、龙胆草、栀子凉肝解毒;热毒蕴结膀胱用黄柏、苦参、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热毒入血可以水牛角、生地、丹皮、紫草、大青叶等凉血解毒。 癌毒集凶、顽、痼于一体,一旦致病,病势险恶、病位深伏,且与痰、瘀相互搏结,故非虫类搜剔之品不能引药力达病处。药如僵蚕、蜈蚣、露蜂房等。在抗癌复方中,应视病情而辨证选用抗癌解毒药与逐瘀消痰软坚药。热毒甚者,常选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漏芦;瘀毒重者,当用炙蜈蚣;痰毒剧者,用制南星、炙僵蚕等;以血分瘀结为主者,可逐瘀为先,用炙水蛭、莪术、炮穿山甲、桃仁;兼气分者,可配用八月扎、路路通;肿著者,配王不留行、海藻等。 对“伏毒”的治疗,应以祛毒护正、化解透托为原则。凡邪毒阻于半表半里,湿热郁蒸,枢机不和,寒热往来,或高或低,起伏不定者,治以和解清透,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若邪伏募原,湿热、秽浊杂感伤人,憎寒壮热、头痛身疼、苔如积粉,治以疏利宣达,方如柴胡达原饮;湿热内郁,表里俱热,头痛、呕秽、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口渴、身疼、烦躁不宁者,治以升散透泄,方如升降散;热毒里结,气血两燔,大热、渴饮、烦躁、谵妄、昏狂、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者,治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如清瘟败毒饮。寒毒内陷,深伏少阴,阳不外达,难从热化,小腹疼痛、恶寒、面青肢厥、舌淡脉伏,又当助阳破阴,方如四逆汤,兼表实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若正虚毒恋,无力抗邪,病虽隐而不发,但迁延日久,易生他变,故扶正托毒尤为重要,扶正多以益气、养阴为主,如党参、黄芪、生地、麦冬等,托毒则需视毒邪的不同性质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