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药学(第9版)/钟赣生/十二五规划

封面

作者:编者:钟赣生

页数:48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132085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药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总论、附编、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本草学代表著作及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了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的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产生由来、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世纪)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65 -581年)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八、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年)
十、当代(1949年10月至今)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
二、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
三、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七、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八、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他制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附:芳香药性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附:引经报使与引经药
第五节 毒性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三、中药毒性分级
四、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六、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附:中药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证候用药禁忌
三、妊娠用药禁忌
四、服药饮食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二、剂型、配伍、用药目的与剂量的关系
三、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与剂量的关系
四、地区、季节、居处与剂量的关系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二、应用形式
三、汤剂煎煮法
四、服药法
附录 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一、中药的命名
二、中药的分类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药:紫苏梗
生姜
附药:生姜皮 生姜汁
香藿
荆芥
附药:荆芥炭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附药:苍耳草
辛夷
葱白
胡荽
西河柳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节选

  《中药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的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又有多种炮制方法,同时有毒之品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掌握火候,故《本草蒙筌》谓:“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炮制是否得当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便于制剂和调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的炮制、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及历代中医药文献中都有不少中药炮制的散在记载,到逐步发展出现了《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炮制专著,使炮制方法日益增多,炮制经验日趋丰富。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一般中药原药材,多附着泥土、夹带沙石及非药用部分和其他异物,必须经过挑拣修治,水洗清洁,才能使药物纯净,方可保证质量,提供药用。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同一药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还需分拣人药,如麻黄(茎)、麻黄根,荷叶、莲子等。再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三七等贵重药材尚须分拣,区分优劣等级。  一、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将净选后的中药材,经过软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片、段、丝、块等)。它便于准确称量、计量,按处方调剂,同时增加饮片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便于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同样也是为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目的。二、干燥药材,利于贮藏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工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特别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药材,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须加热干燥,才能防止萌动变质。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药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经过麸炒、酒制、醋制等处理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猬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以便临床服用。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并保证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京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半夏、南星,胆巴水制附子等,均能降低其毒副作用。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大黄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七、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如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品;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补肝肾、益精血;再如生天南星加生姜、白矾制后称制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药性辛温燥烈,而经牛胆汁制后称胆南星,变为药性凉润、清化热痰、息风定惊之品。由此可见药物经炮制之后,可以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八、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以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作用,《本草蒙筌》所谓:“入盐走肾脏”、“用醋注肝经”就是这个意思。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人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人肝经的作用,便于临床定向选择用药。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药学(第9版)/钟赣生/十二五规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