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刘向阳
页数:166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50320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安徽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私学的兴盛,书院的发达,皖山皖水之间处处留下了诵读吟哦之声。从西汉文翁化蜀到近代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再到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安徽教育家名垂千古,功不可没。而在这一过程中,书院等各类学校是教育家的精神家园,是书香的大本营,是人才的集散地。刘向阳编著的《书院安徽》即以安徽大地上的书院为论述对象,从悠古的书院到个性化的私人学堂,从近代的新式学校再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都在默默地奉献着文化价值,创新着思想学术,诠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书院是承载安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目录
一 皖北篇
砀山县安阳书院
萧县龙城书院
宿州正谊书院
泗县夏丘书院
灵璧县正学书院
濉溪县古睢书院
毫州朱公书院
毫州柳湖书院
涡阳县义正书院
蒙城县养正书院
怀远县文昌书院
五河县潨河书院
颍上县河洲书院
阜阳西湖书院
太河县经锄书院
凤台县州来书院
二 皖中篇
寿县循理书院
寿县寿阳书院
滁州丰山书院
全椒县襄水书院
凤阳县淮南书院
六安龙津书院
六安赓飏书院
舒城县龙眠书院
霍山县奎文书院
合肥景贤书院
合肥庐阳书院
合肥包公书院
合肥肥西书院
巢湖市巢湖书院
庐江县潜川书院
无为县芝山书院
和县和阳书院
来安县建阳书院
枞阳县辅仁会馆
桐城桐溪书院
岳西县太白书堂
太湖县熙湖书院
宿松县松滋书院
望江县雷阳书院
潜山县皖山书院
怀宁县凤鸣书院
安庆敬敷书院
三 皖南篇
当涂县天门书院
芜湖中江书院
繁昌县同仁书院
南陵县春谷书院
铜陵五松书院
广德县复初书院
宁国西津书院
宣城志学书院
泾县水西精舍
绩溪县桂枝书院
旌德县毓文书院
青阳县天柱书堂
青阳县九华山书院
池州八桂书院
东至县菊江书院
石台县广阳书院
黄山区仙源书院
黟县碧阳书院
祁门县东山书院
休宁县还古书院
歙县紫阳书院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书院安徽/品读·文化安徽丛书》: 柳湖书院位于亳州城内东南隅,面城临濠,地僻景幽。雍正六年(1728),邑人刘恩沛捐建,“前为院门,后为讲堂三楹,西北房七间,东西廊各三间,堂东小舍三间,后为庖滔”。这里原是一片洼地,城中积水汇集到此,春夏之交,水面宽数百尺,更兼广植柳树,故名柳湖。此地本是刘恩沛(本州行人司行人)的祖业。他是文职官员,为人厚道,家多藏书,重视学问。恩沛归田后,“犍户读书以自乐,而于里中公事无不悉力担荷”。魁星楼耸其南,文昌阁峙其北,依栏临风,塔影戏柳,不仅是亳州城环境幽雅之学舍,而且是风光旖旎之胜地。雍正十二年(1734),知州卢见曾题额为“柳湖书院”。柳湖书院建成后,“集城乡之秀者,寝食讲诵,各得其所。越二年,于兹门墙日众,有志之士皆以读书明理为己任矣”。 乾隆初年(1736),亳州知州华度“延师主讲,亲加训课,一时从游甚众”。 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州陈廷柱奉晏殊、富弼木主(俗称牌位)于讲堂,以永芳徽而式后学;复增建学舍,及院长退息之室十余楹。其后,嘉庆至光绪年间,邑人捐钱捐地捐房,以助膏火者甚众,而尤以道光元年(1821)王家椿修整最备:堂舍斋厢,较前增扩十分之四。道光五年(1825),州绅何天衢不仅捐钱250千文,还捐存经史子集200种,以资后学诵习。惜于咸丰三年(1853)战乱中,书皆散失。方东树曾经主持柳湖书院一年,这与何天衢有关,因二人交往甚密。 光绪十九年(1893),知州宗能徵于东院建屋两楹,题日“交勉斋”,并厘定课试新章,榜示讲堂:定每月二日为官课,初十日为师课;每年二月初二日开课,作为甄别,十月二十日课止,取生童课卷,评定甲乙,酌予奖金。山长束惰,年送曹纹200两。 光绪十五年(1889),柳湖书院创办养正学堂。养正学堂开始时有学生60多人,都是经过考试的童生和进过学的秀才。学堂的教学、经费管理和日常事务由山长负责,当时的山长是冯韵轩。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所以,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养正学堂改办为亳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改聘孙广林为学堂监督(即校长),当时有学生40多人。 柳湖书院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民间集资捐献,光绪《亳州志》记载,从乾隆四年(1739)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共有近50人捐地3010余亩用作学田。学田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捐地者,占捐地人的绝大多数;另一类是触犯律令者,其地被官府没收充公,归入柳湖书院。 例如,乾隆四年(1739),州绅王庆泽(曾任滨州知州)捐地1000亩,以500亩为书院膏火费,300亩为养正义学费,200亩为寒儒省试费。乾隆十五年(1750),生员姜遇森兄弟同捐公产18亩为书院薪炭之资。乾隆三十七年(1772),州人李学书,捐地155亩余,半充书院膏火,半充寒儒省试之费。 除学田外,还有房租场租等收入,即一部分捐资助学的市民商人,把自己经营的店铺或场地出租,每年收取固定租金捐献给书院。道光二年(1822),监生强廷勋捐水门关市房屋4间,每年房租20.4千文,旁有地基一段,租给支文光,每年租钱16千文;光绪十四年(1888),监生杨九忠捐兴隆巷市房茶馆一处,每年收租钱120千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北关扫把场金殿臣自愿以每年场租费21千文,捐充书院经费。 捐款生息,即一些乐善好施者也经常捐钱给书院。这一部分捐钱交给商人生息,这也是书院经费来源的一种常态。如嘉庆三年(1798),州人雷兴洲捐入书院钱140千文,发典生息,一分起利,添为柳湖书院经费。捐钱最多的人是监生李廷标,道光二年(1822),他捐钱600千文,作为书院膏火之费,发典一分生息。 柳湖书院之所以根深叶茂,存在长达170余年之久,主要是得到了地方官府、士绅的关心支持,捐资助学之气蔚然成风。特别是家庭贫穷的学生读书,书院尽可能地减免学费,而且食宿费全包,学生“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业”。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有着深刻的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