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塞缪尔:约翰逊《诗人传》对英诗经典的建构

封面

作者:叶丽贤

页数:326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15776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之英语文学重点学科项目。以约翰逊的《诗人传》为考察对象,从诗歌批评史的角度来检视这位18世纪大文豪的批评观如何塑造和影响《诗人传》某些传主的经典地位。本书讨论的是《诗人传》中的弥尔顿、德莱顿、蒲柏,还有两大诗人群体——“玄学派”诗人和十八世纪中期诗人。

作者简介

  叶丽贤,福建闽侯人,北京大学英美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学者,《世界文学》编辑,译著有《饥渴的想象:塞缪尔·约翰逊散文作品选》《生命之殿:但丁·罗塞蒂十四行诗集》等,曾在文学期刊发表译文约20万字。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经典和经典建构
第二节 关于英国文学经典化源流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诗人传》与十八世纪的文学经典化

第一章 玄学派的“巧智”
第一节 玄学派经典地位的变化
第二节 洛克和艾迪生的“巧智”概念
第三节 玄学巧智:在思想与情感之间

第二章 弥尔顿的“崇高”
第一节 弥尔顿经典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 “崇高”与“想象”
第三节 约翰逊对“崇高”的复杂态度

第三章 德莱顿的“敏博”
第一节 德莱顿经典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 德莱顿的“敏博”与文学贡献
第三节 德莱顿诗歌的缺陷

第四章 蒲柏的“明慎”
第一节 蒲柏经典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 蒲柏的“明慎”与“优美”
第三节 蒲柏式的“想象”

第五章 十八世纪中期诗人的“丰沛”
第一节 十八世纪中期诗人的经典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 “丰沛”的才华与素体诗写作
第三节 抒情诗的“乖谬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塞缪尔·约翰逊对英诗经典的建构》:  他声称这样的想象能让这样丰富的现实在读者“心灵中深深地刻下烙印”(78);也就是说,蒲柏具备向读者再现想象内容的卓绝才能,这与他敞开心灵地观察和接纳周围的世界是分不开的。  但是在《蒲柏传》中,“想象”绝不止于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例如,当约翰逊说蒲柏“会让纷乱的想象先沉静下去,让新颖的虚构变熟悉起来”(64),或者爱洛伊斯与亚伯拉德的“故事如此新颖和感人,它取代了虚构的叙事,(蒲柏的)想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驰骋,却不会误人荒诞情境里”(72),他其实是在“虚构”的意义上使用“想象”这个词。当约翰逊说蒲柏的想象“圆柔丰美”,能召唤“各色鲜亮的辞藻”来“缀饰和装点自己”时(10),他其实把修饰能力也纳入“想象”的范畴中。由此可见,在《蒲柏传》中“想象”和“虚构”这两个术语都可以指示文学创作中的编构和修饰能力,两者大体可以等同起来。  在约翰逊看来,不管是再现、编构或修饰,蒲柏所发挥的想象大体都是基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正如戴维·惠勒所说的那样,约翰逊并不反对追逐想象的诗歌,但这种想象必须建立在“经验”或“真实”之上①。约翰逊对蒲柏式想象的承认以及定性,可以说是反驳约瑟夫·沃顿观点的反拨。事实上,《蒲柏传》中的很多论断都隐含着对沃顿的批评声音的回应,只有将沃顿的《论蒲柏的作品和才赋》与《蒲柏传》对照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约翰逊立论的初衷或所指②。在约翰逊看来,支撑并提升蒲柏作品的优美风格的心智力量,正是诗人以现实经验为源泉,能将寻常经验变为新奇体验的想象。约翰逊以《劫发记》为例说明蒲柏如何调用普通人生活的细节进行艺术想象:“关于闺中女子一天的细节全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他做了如此多的人工修饰……所有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以前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不堪忍受,千万次把头转过去,现如今却只觉得饶有兴趣。”(71)换言之,若不是蒲柏对女子的闺中生活颇为熟悉,它在作品中就不会呈现出令读者兴趣盎然的新异面貌。这样的观点呼应了沃顿在《论蒲柏的作品与才赋》第一卷中对这首诗的评判;沃顿说《劫发记》展示了“一幅最真实、最生动的现代生活的画像”,蒲柏“对这个世态具有深透的认知”,他的艺术加工丝毫没有偏离“高雅和文明生活所确立的准则”③。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塞缪尔:约翰逊《诗人传》对英诗经典的建构》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