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伊朗史话

封面

作者:冀开运

页数:288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68780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伊朗历史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民族兴衰史和文明交往史,记录了这块土地上的人自古以来不懈奋斗生存、将文明传播发扬的历史,正如将每一个绳结都融入进波斯地毯般的大格局中一样是前后相承、不能割断的。本书将吸纳和提炼国内外学术界对伊朗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心得,以史话的体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准确的语言讲述伊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突出伊朗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重点强调伊朗历史内部的演变轨迹和伊朗与外界文明的交往特征,特别突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解读伊朗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规律。

作者简介

冀开运,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伊朗历史与对外关系研究,曾先后4次前往伊朗进行学术交流和田野考察。2004年8月—2005年6月,赴伊朗德黑兰大学做访问学者。2009年8月—2010年6月,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7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了20篇论文。
邢文海,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持并完成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伊朗波斯湾战略研究》。参研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国别课题多项。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6篇,获得了2016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8月前往伊朗8座城市进行学术交流和田野考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伊朗:雅利安人的新家园
第一节 埃兰文明
第二节 米底王国
第二章 波斯帝国的光辉:阿契关尼德王朝
第一节 波斯的崛起
第二节 居鲁士大帝
第三节 政变疑云
第四节 大流士一世改革
第三章 希波战争
第一节 远征希腊
第二节 薛西斯一世亲征
第三节 战争的落幕与帝国的衰亡
第四节 希腊化时代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新帝国:安息王朝
第一节 安息王朝的崛起
第二节 罗马与安息的战与和
第三节 安息衰亡与萨珊兴起
第五章 波斯新帝国:萨珊王朝
第一节 萨珊早期的统治与对外扩张
第二节 盛世之下
第三节 马兹达克运动与国王改革
第四节 萨珊的对外扩张与衰落
第五节 萨珊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第六章 萨法维革命
第一节 萨法维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萨法维王朝的兴衰
第三节 波斯的拿破仑:纳迪尔沙
第七章 屈辱下的觉醒
第一节 恺加王朝的统治与危机
第二节 恺加王朝的西化改革
第三节 近代伊朗与欧洲列强的交往
第四节 近代伊朗的边疆危机
第八章 立宪革命的风潮
第一节 伊朗立宪革命
第二节 革命的燎原之火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伊朗社会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尝试
第九章 现代化的推手礼萨汗
第一节 礼萨汗的崛起
第二节 礼萨 汗的现代化改革
第三节 礼萨 汗时期伊朗的对外政策
第十章 冷战夹缝中的强国之梦
第一节 夹缝之下的生存
第二节 盟军撤军风波
第三节 战后初期的政治变局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虎头蛇尾的国有化运动
第五节 国王与人民的革命
第六节 开拓进取的黄金十年
第十一章 创造奇迹的伊斯兰革命
‘第一节 滚滚而来的革命浪潮
第二节 霍梅尼建政
第三节 革命的果实一一新宪法出炉
第十二章 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两伊战争
第一节 两伊边界的历史争端
第二节 各取所需的妥协: 《阿尔及尔协议》
第三节 两伊战争的导火索
第四节 八年厮杀长期伤痛
第十三章 变革中的伊朗
第一节 拉夫桑贾尼的稳健与改革
第二节 哈塔米的民主实验
第三节 平民总统内贾德的民粹疾风
第四节 鲁哈尼的突围与改革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第一章 伊朗:雅利安人的新家园
吕底亚国王克罗伊索斯曾说:虽然贫困,但波斯人是具有光荣感的民族。
伊朗历史始于一个问题:伊朗人是谁的后代,他们从何而来? 第一节 埃兰文明
早在公元前10千纪,在北方的印欧游牧部落到来以前,就已经有其他人种的原始部落民在伊朗这片土地生活。在公元前6500年左右,扎格罗斯山脉周围附近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农业定居点。从扎格罗斯地区的农业定居点遗址中,考古挖掘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罐残骸之一,其中含有葡萄残渣和松香的痕迹,也就是说当时的葡萄酒和今天松香味希腊葡萄酒的味道相类似,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制酒业的发展程度。在此之后,伊朗各地也都出现了大型的居民点。伊朗高原地区的部落民可能与两河流域的先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文明间的交往可能会较为频繁。[1]然而从公元前4千纪后期开始,由于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等原因,这些地区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开始衰微,人口也逐渐减少,并向人口承载力更高的平原、河谷地区迁徙,伊朗高原的原始文明进程也就此中断。
公元前2700年左右,伊朗胡泽斯坦地区形成埃兰国家。埃兰之名的形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由埃兰的某个城邦的名称演化而来。现如今之所以称之为“埃兰”则是源自于古希伯来语的音译。虽然埃兰国家边界没有定论,但埃兰文明的影响极为广阔与深远。埃兰人创造的文明不仅影响了苏美尔、亚述和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明,而且其文化元素为伊朗历代王朝所承袭,并传播到了地区之外。
埃兰是由城邦联盟组成的国家,早期的政治体制体现出了较强的地方分治的特点,国家的统治则体现出了权力的多元性。最高统治者为国王,其下由其他城邦统治者担任副王的角色,分别称为萨卡纳库、伊萨库。在某些历史时期,萨卡纳库是为埃兰的最高统治者,并且萨卡纳库和国王是由一人兼任。之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称号,但埃兰的政治制度较之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埃兰历史上,双头或者三头政治行之多年。由于这三者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因此逐渐就组成了统一的埃兰国家。埃兰早期的王位继承具有母系继承制的传统,晚期依照父系来继承王位制度逐渐确立,但母系继承制的传统仍然依稀存在。随着新的王位继承制度形成,三头政治也逐渐被国王一人统治所取代。统治者为了维系王室血统的纯正、加强统治的合法性,王族中存在着血缘婚和收继婚制度。近亲繁殖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利益的复杂化,血缘婚姻关系、裙带关系并不能巩固王朝的 [1] 王兴运:《古代伊朗文明探源》,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1页。
统一。新埃兰时期,王位继承制度变革产生了极为不利的政治影响。由于三头政治被逐渐废弃,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导致丧失继承权的贵族离心离德、各自为政,王位继承的内耗导致了城邦之间的分裂,削弱了国家实力,埃兰深处内忧外患之中。
公元前10世纪以后,亚述率先将铁应用于军事领域,建立起了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其势力范围逐渐深入到了伊朗腹地。而之前依附于埃兰的雅利安酋邦此时也逐渐强大,开始成为这一古老文明的心腹之患。随着米底以及波斯的兴起,新兴的雅利安文化成为了伊朗高原的文化主流,埃兰王国在分崩离析中走向了衰落。亚述的扩张使埃兰政权在风雨飘摇。在与亚述的长年交战中,米底诸部落逐渐团结强大,进入到了王国时代;而埃兰则在与亚述的交战中居于下风,必须与其他国家结盟以求自保。埃兰的传统疆域逐渐被波斯人所蚕食占据。这一地区是波斯人的第二故乡,之后被称为波斯地区。[1]亚述长期将埃兰作为战略对手,双方实力都受到削弱,米底和新巴比伦趁机崛起。公元前646年,埃兰被亚述征服,首都苏萨城的财富被悉数掠走。随后,埃兰又短暂地历经了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的统治。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最终彻底将这一地区并入版图。[2]埃兰人接受了伊朗文化,这一地区被称作胡泽。故都苏萨则是波斯帝国的重要行政中心,存续千年,影响深远。 [1] 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2] 王兴运:《古代伊朗文明探源》,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14页。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伊朗史话》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