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国

封面

作者:郭筠著

页数:360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01815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丝绸之路中国段进行研究, 梳理中阿丝绸之路交往的历史, 拓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视野, 寻找失落的东西文化的交流轨迹, 推动两个民族间地理知识的跨文化交流。本书不仅是中阿关系史、中阿交往史、历史地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补充, 更为中阿“一带一路”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历史力证, 为“一带一路”中阿经贸合作与发展以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郭筠,文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曾赴埃及、摩洛哥等国家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国以及历史上的中阿交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已在核心期刊、国际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是中阿关系史、中阿交往史、历史地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补充,更为中阿“一带一路”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历史力证,为“一带一路”中阿经贸合作与发展以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及其特点
第一节 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
第二节 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阿拉伯地理学的概念和分类
第四节 阿拉伯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 阿拉伯地理学对西方的影响
第六节 阿拉伯古地图

第二章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国”称谓考辨
第一节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国”“中国海”“中国船”和“中国之路”等词的考辨
第二节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对中国记载的数量以及中阿之间地理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阿拉伯地理文献以及古地图中有关中国的记载
第四节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出现中国的原因
第五节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最常提到的中国城市
第六节 中阿“官民并举”的交往态势

第三章 主要作品提及中国的阿拉伯地理学家
第一节 公元6-8世纪的主要地理学家
第二节 公元9-10世纪的主要地理学家
第三节 公元10-12世纪的主要地理学家
第四节 公元12-15世纪的主要地理学家
第五节 重要的阿拉伯地理学家
第六节 地理学家特点分析

第四章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君主形象
第二节 城市规模和营商环境
第三节 心灵手巧和民俗习惯
第四节 繁荣的商贸活动
第五节 留居中国的阿拉伯人
……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上中国形象构建的特征和规律
第六章 丝绸之路上中阿交往对深化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国》:  “隋尼”这个词在指代中国地理位置、国情、文化、民俗、传奇故事时,其通过陆路和海路所传递和指代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艾布·菲达的《地理志》中多次提到中国,并有题为“提一下中国”以及“基本情况”的中国专章,他说道:“说完印度,来谈一下中国。中国西边与印度接壤,茫茫荒野,南边是大海,东边临东海,北面有扬州、杭州和一些我们未到过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对中国地理位置以及基本国情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中国的丝绸、优质的陶瓷、稻米等特产,以及国家物产丰富、人民心灵手巧等早已深入阿拉伯地理学家心中。不管是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地理学还是文学著作,“隋尼”这个词都被用来指代“中国”,时至今日,“隋尼”仍然是阿拉伯语里“中国”这一词的翻译,充分说明这个已经被沿用了数千年的词,始终承载着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  “远在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互有往来。据《史记》的《大宛传》记载,汉武帝时已派使者前往,此后历时2000年,双方关系从未中断。”“伊斯兰教之前,早从公元5世纪上半叶起,中国就已经开始与阿拉伯人通商。”因此,经商是阿拉伯人来华的基本动力。追求知识是这种文化所倡导的其中一种,这种精神也是对阿拉伯地理学家去中国求知的鼓励和鞭策。遥远的中国给一些阿拉伯地理学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几乎天然”的故事发生的对象,既不用证明故事的真实性,也没有任何争议,比起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奇异的建筑、隐藏的瑰宝、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动植物,甚至长生不老药等,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因此,阿拉伯地理学家更关注中国人文社会的描写,而不是对其进行学术探讨,这类著作都是以“游记”“见闻录”或“奇闻逸事”的形式留存于世的。  在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商业扩张促使阿拉伯地理学领域的发展超越了从希腊、伊朗和印度继承来的知识。阿拔斯地理学家把阿拉伯世界确定为已知世界的中心。他们通过亲自观察的原则引入了希腊前辈未知的最新信息,其中包含中国的详细信息。公元9-10世纪,航行在印度洋的阿拉伯商人和水手们带回了珍贵的货物,提供了关于中国及其社会的丰富、详细、更准确的信息,以及贸易路线。《中国印度见闻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根据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亲身见闻写成,索瓦杰称它“所提供的史料价值就目前来看,是任何别种著作无法比拟的,这部著作比马可·波罗的著作早四个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游记”。  由于与中国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和密切,通过来往于阿拉伯和中国港口城市之间或直接或驿站间接航行的船只,阿拉伯世界对已知世界的地理知识不断增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从未知领域转变为已知领域。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第24章写道:“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也有本地的羊皮筏子”;“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城里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  中阿之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促进了沿线航线的开辟与改变,从“直航”到“分航线”,从“驿站”到“港口”,促进了交流和地区繁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国》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