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徐道政传

封面

作者:胡正武

页数:144页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78380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徐道政传/诸暨市文联乡贤丛书》详细深入地叙写了徐道政先生的一生经历与事迹。全书共包括两大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徐道政传》,后面一部分则是附录了《徐道政年谱简编》。全书除了叙写了徐道政先生的一生经历与事迹,也贯穿了作者自己的探究与论说。

作者简介

  胡正武,浙江临海人,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辞书研究》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训诂阐微集》《浙东唐诗之路与隐逸文化》《唐诗之路唐诗选》《天台山文化简明读本》等;校点出版《耿天台先生文集》《天台山记天台胜迹录》《文则》《见闻随笔》《滇考》《洪颐煊集》《水道提纲》《民国台州府志》等。主编《台州学院志》《台州人文研究选集》《台学研究》,参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等。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台州学院、台州市研究成果一等奖;是台州市“四个一批”人才,台州市拔尖人才。现任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书特色

徐道政先生是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是台州学院人的前辈,是浙江诸暨的一位文化名人。他是前清举人,辛亥革命前考入京师大学堂,“肄业经科”,获得文学士学位,“研古周礼”,撰有《周礼札记》六卷。后来还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人诗酒唱和,交谊密迩。  《徐道政传/诸暨市文联乡贤丛书》是讲述他的人生的一本传记,内容比较丰富,并善于运用翔实的资料,文字古朴,是一部开创性的传记。

目录

第一章 耕读之家出才子(中举之前)
第一节 趋庭鲤对通经史
第二节 耘耕诗笔两相长
第三节 清末之年中举人

第二章 出庐办学试莺啼(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前)
第一节 兴学布新露头角
第二节 向往光明勉后昆
第三节 学继乾嘉攻《说文》

第三章 学高为师立范型(浙江两级到六师校长)
第一节 浙省上庠发轫初
第二节 京华游学造诣深
第三节 南社鸿爪垂青史
第四节 掌教六师继广文
第五节 弦歌余韵绕天台
第六节 远渡东瀛详考察
第七节 兴引蜡屐探雁山

第四章 黄花晚节更留香(卸任六师到归道山)
第一节 翰墨归田助雅兴
第二节 射勾山房营菟裘
第三节 山家唱和有名流
第四节 情寄暨阳辑《诗英》
尾声
参考文献
附录 徐道政年谱简编

节选

  第一章耕读之家出才子(中举之前)  前文所说徐道政其人,是清朝晚期浙江省绍兴府诸暨县的一位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的转型时期,他与当时许多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一样,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推翻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而呐喊、宣传、出力。在那个时代里,他以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为中国摆脱被列强侵略瓜分、受尽欺凌的苦难处境,探索教育救国、强国之路,振兴中华,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事迹,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诗文,更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世研究品味的道德文章。据徐道政《暨阳大成徐氏宗谱序》记载:“族自元末迁此,易世三朝,历年五百,编户千家。”可见徐氏这个家族从元朝末年迁到这里,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五百多年,发展为上千户人家的一支。徐家本是世代为农,半耕半读,自给自足,过着平静而清淡的生活,没有出过有名的读书人。从宗谱上看,徐道政的祖上有读书出众者为县学生员,但没有出现过考中举人、进士,取得功名,做过官职的人。到徐道政这一代,虽然国家仍然以科举作为取士的最重要途径,科举也仍然是读书人最看重的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出路,但由于鸦片战争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天下大势,中国已经由一个世界上具有强大国力的大国强国,变成了一个被西方列强打得毫无招架之力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朝政府为了应付列强的赔款压力,一改康、雍、乾盛世时期反复申述的“永不加赋”、不与民争利、对民众较为宽松的赋税征收政策,陆续推出多种征收赋税的做法,加之各级官吏乘机码上加码,上下其手,广大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到徐道政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际,苛捐杂税,巧立名目,已成为常态了。这也就是前贤所说的中国经历了近二自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第一节趋庭鲤对通经史  徐氏宗族的来源,据徐凤苞《暨阳大成重修宗谱序》称:“徐氏世家皆祖伯益而宗偃王,递传至汉元洎公,避乱过江,聚族三衢,散处姑蔑。既又由姑蔑而至吴宁。是江以南蔚起名门,盛成巨族者,皆元洎公后也。”序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附孟冬月,徐凤苞是吴宁同宗。其意为徐氏世世代代都以虞舜的得力大臣伯益作为始祖,以徐偃王为宗主,传到汉朝元洎公时,因避乱南渡长江,举族聚居于三衢(山名,后即以代称衢州),再散居于姑蔑(今衢州龙游县)一带,后来人口繁衍,一部分由姑蔑迁居于吴宁(隶属东阳县,今为东阳市吴宁街道),从此徐氏宗族人文兴盛,渐成世家大族。诸暨璜山大成徐氏这一支始祖“睿渊(字道礼)为避兵灾,由东阳燕山迁徙暨阳大成坞,隐居云雾山,以樵耕为生。自此自立门派,繁衍子孙”(徐升亮2012年序),家族兴旺,“我徐氏盛于吴宁而又盛于暨阳”,令人称奇。有人以为此地“金涧之峰,庭南耸翠;梅溪之水,堂北环清。盖其山川之钟毓使然”。也就是山川风水钟灵毓秀造成的结果。其迁居诸暨璜山大成的时间,据徐道政《辛未大成徐氏续修宗谱序》的说法,是从元末时迁到这里,“易世三朝,历年五百,编户千家,葺谱十次”。徐氏迁入之地号称“大成”,因有一村名为“大成坞”,它的地理形势,用徐道政的话说:“婺越诸山祖太白,其东出者为走马,为秦望,而终于会稽之禹穴,儒林道学,帝王万世之功之所宅焉。西出者歧而为二:左枝首吴宁,蟠乌伤、浦阳、富春,而尾于石牛,忠孝文武,英雄割据所之炳灵焉;右枝则连冈三十有六,突起方山,折而东为大成。”意思是婺州(今金华)越州(今绍兴)之地的山脉以太白山为首,向东绵延的一支成为走马山、秦望山,到会稽山的禹穴结束,是儒林道学、帝王之功栖止的地方;向西蜿蜒的一支又一分为二:左枝以吴宁为首,盘旋于义乌、浦江、富阳一带,石牛是尾巴,是忠孝文武英雄割据之地;右枝有连冈三十六,到方山突起耸立,向东曲折,成为大成。黄畈阳徐氏这一支是从大成分出,因地毗邻而与大成坞徐氏通同修纂宗谱,号称“大成徐氏”。大成徐氏繁盛兴旺,“兹更较吴宁而尤盛”,可见诸暨大成这一支徐氏子孙繁衍的盛况之一斑。大成徐氏迁到黄畈阳村,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据徐升亮序云:“大成派七房徐文诰幼子徐大泳在康熙四十年(1701)迁居黄畈阳。”支分派别,宗脉绵延,迄今已历三百余年。黄畈阳村与大成坞(如今有的网络地图上标为大成庑)毗邻,大成坞在东南,黄畈阳在北偏西北。  徐道政出生于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浙江省绍兴府诸暨县化泉乡(今属璜山镇)东庑村黄畈阳自然村的一个家境殷实、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农民兼中医家庭。自乾隆年间(1736—1795)起,从徐道政的高高祖徐安三起,就以耕读传家,“以儒攻医术,活人以千万计”(徐道政《例赠文林郎杏源府君暨钟孺人行述》,下简称《行述》)。到其高祖徐再晰,“传其业益精,著有《痘嘛症医案》各若干卷”,就是《痘症医案》若干卷和《嘛症医案》若干卷。此后一直传到其父亲徐春岳,字杏源,号南山,是当地医术高明的中医,“代以医鸣”,徐家便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徐春岳农忙时务农,耕耘田地,侍弄稼穑,还砍竹造纸,增加收入,以度朝夕;农闲时节就研读医书,背起药囊,走村串户,当游方郎中,把脉问诊,治病救人,擅长肿疡、溃疡、折疡、金疡之疾的诊治,还“不取贫儿资”,家因此常清贫,然颇积德望。徐道政父亲共有兄弟五人,“一家食指百数十”,在咸丰I——-年(辛酉,1861)太平军横扫浙东时,诸暨璜山“庐舍悉被焚毁,田园荒芜”,在见诸史料的文字中,不只徐道政一家遭难。他在为其族兄写的《太学生凤楼公传》中记载:“粤匪窜境掠人,焚庐舍,贼伤太孺人四指,几死,掳公及弟去。”当时“村中宅舍悉被贼焚,人多露宿”,可见当时百姓遭际之一斑。徐道政的伯父徐杏圃亦善医术,却“质弱善病”,三个叔父或尚年幼,或遭贼掳掠而去,全家吃饭全靠徐春岳“力田兼采竹作纸食之”。冬天寒冻,徐春岳为造纸取料,“手足瘴茧冻裂,血流地如盆大”。徐道政的祖母楼孺人看到之后心痛得老泪横流,嘴里却用“吃得苦中苦,作得人上人”来安慰儿子。徐春岳笑笑说,我自己会治,这点疮疤算不上什么(以上俱引自《行述》)。这是徐道政出生之前,徐家生活的一个缩影。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徐道政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