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包智明等
页数:236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60178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基于环境公正和绿色发展的视角,以民族地区的“开发”项目或政策为切入点,研究其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处理好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张力突出,产生了严峻的环境公正问题。对于既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又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建设的当下,找回和实践“公正”的发展是民族地区破解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张力的关键。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由地方政府、资源开发企业、资源开发地农牧民等多元主体与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与参与的社会过程。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民族地区正面临推进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央到地方层面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民族地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以政府为、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格局也在逐步建构和形成过程中。
“
作者简介
包智明,1989-1994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费孝通先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起,历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助教、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主任,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2017年作为社会学学科首席教授,调入云南民族大学工作。现任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民族学研究》(日文)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论文集发表中英日文论文50余篇,出版《比较社会学》《科尔沁蒙古族农民生活》《环境社会学》《内蒙古生态移民研究》等专著、译著、合著等10余部。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石腾飞,2013-2016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社会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6-2018年在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入选青岛大学青年人才,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民族》《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目录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
一、国外关于环境、开发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环境、开发与发展问题的研究
三、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公正问题
二、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上篇 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公正
第二章 民族地区工矿水力开发中的环境风险
——新疆西牧区案例
第一节 政策驱动与外来资源开发企业的进驻
第二节 工矿水力资源开发中的牧民与政府
一、土地占用与牧民权益
二、地方政府的环保监察执法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多重环境风险的不均衡分布
一、资源的输出与污染的输入
二、多重环境风险的分布
第四节 牧民的环境抗争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民族地区土地开发中的“三牧问题”
——新疆青山县案例
第一节 土地开发与牧区问题
一、早期的土地零星开发
二、当前的土地规模开发
三、土地开发中的牧区问题
第二节 土地开发与牧业问题
一、农耕区域的扩张与草场压缩
二、农业转型与农牧业矛盾加剧
三、水草资源利用矛盾下的牧业发展困境
第三节 土地开发与牧民问题
一、合作形式变化与牧民家庭风险加大
二、文化变迁与传统互惠关系面临消失
三、生计方式转变对草原的影响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民族地区水资源开发中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内蒙古清水区与吴县案例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与地方工业化
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水权制度建设与水资源开发
二、水权转换与地方工业化的推进
第二节 水权转换与农业发展困境
一、水权转换与农田灌溉的政府部门介入
二、内蒙古西部灌区的农业节水实践
三、吴县的水权转换与农业发展困境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与环境退化
一、水权转换与重化工企业入驻
二、工业化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危机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理论分析:环境公正理论与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
第一节 环境公正理论的学术脉络与发展现状
一、环境公正问题的呈现
二、环境公正问题的社会过程分析
三、环境公正问题的政策干预研究
四、中国的环境公正研究
第二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公正问题
第三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环境公正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下篇 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第六章 政府主导: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新疆西牧区案例
第一节 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转移
一、传统工矿水力企业的停产危机
二、以恢复原貌为主要方式的生态修复
三、企业的绿色化改造
第二节 旅游开发的定位与实践
一、发展战略的修正:“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二、旅游开发实践:政府支持与企业参与
第三节 以定居兴牧为主的旅游生态治理
一、定居兴牧的提出与实施
二、补充性生态治理工程
三、定居兴牧与牧民生存困境
第四节 牧民生计转型与牧区重建
一、加强宣传教育与牧民培训
二、牧业的现代化转型
三、牧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
……
结论 反思与对策
节选
《环境公正与绿色发展:民族地区环境、开发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二)草原确权定居兴牧和禁牧工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一些牧民虽然被安排了定居房,但并不在那里居住,大门紧锁,院子里的草已长得很高,出现“定而不居”的现象。还有一些家庭只是家中妇女、老人等住在定居房,其他人仍然过着转场的生活,而且转场时这些人还会过去帮忙。或者牧民只是在闲暇、天气恶劣时在定居房短住,或是家里人轮换着住,形成“居而不定”的现象。虽然西县政府的工作人员认为“只要有人去住,就是进步”,但是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境况。在此种背景下,自治区畜牧厅2012年9月出台的《自治区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和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意见》这一文件受到了重视。西县计划在重新统一划定草场的权属之际,加强对草场的管理,推动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由此,西县政府开始将草原确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草原生态保护措施和畜牧业发展工作来推行。因为西县所属的伊犁州一直到2015年才出台《关于印发州直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所以西县的草原确权工作在推动定居兴牧的目的下,走在了其他8个县(市)的前面。 草原确权是“草原确权承包及清查规范草原使用证”的简称。具体而言,西县以1989年草场承包档案资料为基础,利用GPS、万分之一地形图,对牧民承包的草场进行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原始档案牧户身份证明、承包草场界线、面积、承包方式、草原使用现状、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草场征占用等方面的重新审核,进而对承包草场进行勘测定界、打点作标、核算面积、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并同牧户签订新的草场承包合同书。同时,各乡镇场对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有关单位之间的草原进行认定,划清草原与林地等之间的界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西县政府成立了草原确权领导小组,举办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培训班,将完善草场确权承包工作经费纳入同级的财政预算,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逐级落实的责任制和乡镇村队的巡回检查制度,通过组织保障、宣传保障、经费保障和督察保障等“四个保障”来实施这项工作。草原确权的要求是:确权承包草原以牧民承包的面积为准,多余的草场回收集体管理;1989年以西县草原划分承包档案资料为准,1989年以后划分承包草场合同书统一作废;1989年发放草场使用证与1995年承包合同书必须符合,如不符合按1989年发放草原使用证的承包草场面积为准;1989年划分草场以后,原农区转牧区的牧民以草场承包合同为准;自转流草场的牧民写协议,必须在村委会、乡人民政府的同意下签订合同;1989年划分草场后承包草场的牧民必须按签合同,合同年限、亩数、草场类别都要写,合同年限不要超过承包期;确权承包草场换证后一律作废前发放草原使用证和承包证。建立工作组织和确切要求后,草原确权正式成为西牧区的一项重要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 通过草原确权,西县的草原面积得到逐块落实,清查草原类型(基本草原或非基本草原)、利用情况和草原承包情况,建立草原管理档案以及草原确权档案(包括电子档案),加强承包草原的监督管理等,以有效保护草原资源、实现草原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好转,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原确权的开展,是西县对包括西牧区在内的草原的权属情况的一次重新“掌控”,不仅对于牧民而言强化了草原管理上的国家意识,增进了当地政府对于草原的管辖,而且对于定居兴牧中遇到的不配合牧户也进行了说服调查,推动定居兴牧工作的快速实施,最终为生态治理和旅游规范化的开展提供了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