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封面

作者:沈树永

页数:229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42353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对象,其思维意识和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这就使得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中,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转变所造成的不确定性,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载体、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挑战等。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应当更加细致地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从而有效化解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困难。
本书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为写作的逻辑支撑。通过调研高校相关主管部门、与教育队伍召开座谈会、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在整理分析各方信息后,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要表现,找出存在的问题,归纳产生的原因,探讨优化的途径。希望能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很终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沈树永,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多为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曾主持上海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项目和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项目等。还主持或参与过市级和校级多项教改项目,发表相关科研论文多篇。曾获上海建桥学院优秀教学奖、优秀系主任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二章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第一节 信仰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形式
第二节 理想信念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核心
第三节 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国际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世界多元化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国际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高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第二节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特点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节 大学文化与教学方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节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第六节 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关注的重点
第七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渗透性
第八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和谐机制

第五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第二节 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四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志愿服务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节 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四、信仰的形式  信仰不是单一的,它具有不同的类型。历史地看,人类信仰大致包括原始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用、政治信仰、哲学信仰等主要形式。  1.原始信仰  信仰是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智力和思维能力高度发达的产物,只能发生在人类进化的高级阶段上。具有独立于自然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原始信仰形成的基础。由于对自身的生理现象,诸如做梦、昏厥、幻觉、疯狂、疾病、睡眠、死亡等现象困惑莫解,但又想探其究竟,灵魂观念就逐渐产生了。原始人通过拟人化的思维把灵魂观念推而广之到整个世界,就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一个纯属虚构的灵魂世界被人为地建立起来了,它虚幻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却真实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原始信仰具有自发性、群体性和超越性。  2.宗教信仰  宗教这一人类历史上最普遍、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以其无孔不入的传统力量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信仰是宗教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有人认为宗教就是信仰,但是不能反过来说,信仰就是宗教。因为信仰是比宗教更为抽象、更为普遍的概念;同时,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内容和功能远超出信仰的范畴。  3.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也是一种古老的信仰,而且是一种更为古老的信仰。在没有阶级和政治以前,道德起着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德信仰也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信仰何以生成,这是由人类自身的结构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人生的有限性、未完成性和创造性及社会的外在性和可塑性等都客观地决定了人与社会必然需要信仰,尤其需要道德信仰的引导。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表明,道德是与信仰共生的人类文化现象。  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来说,天生就是一种信仰的活动或信仰的事情。道德需要信仰是由道德的本性所决定的。道德存在的前提是精神的自由,只有在主体将其纳入自身的信仰观念之中,道德才事由己见,才成为道德。信仰是道德的根本,失去信仰的支撑,道德就成为无源之水,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对象,就不可能上升为自觉的追求。道德是以自律为特征的,它没有硬性的强制,要求人出于自愿,这就决定了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础。没有信仰的道德,本身就是僵死的教条,也绝不可能给人的生活以指导。因而倡导道德信仰,就要将道德作为一种信仰确立于心中。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伦理精神,它的目标是对善的终极追求。而善作为特定时代最高的道德理念,它又超越了具体的善,是对人生的完全关爱。它在组织社会、扶助人生中,将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满足作为核心任务,从而使人在现实的残缺与不完全中获得至善至美的意义,使人成为趋于理想的人。就此而论,善是现实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实的批判。它以超越现实为己任,鞭挞着现实的丑恶与庸俗,使现实向善的目标前进,这就更彰显出人的价值与道德的价值。正因为现实世界没有终极的界限和结果,人才能有终极的追求。这一追求是人不断趋于善的永恒过程,也是人不满足于现状而不断寻求自身价值的过程。道德信仰对善的终极追求既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必然,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的满足,使人从内心深处产生着应该为人的渴望。这样,人的价值便由此在内心生成,人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4.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也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中出现政治以来,就有对于政治观念、政治理想的信仰。政治领域中的信仰,对于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现实反映,从其本质来讲,“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道德已无力调节阶级间的矛盾与冲突,政治便应运而生。政治通过其学说、组织并用武力的强制维持着现实的利益关系。但是,政治要获得社会的认同也必须诉诸信仰,其核心则是对政治学说的信仰。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