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永元著
页数:400页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25964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楞严经》 (十卷) ,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全书从学教、明理、修行、证果四个方面完整阐述《楞严经》的微妙之义, 并将其中蕴藏的修学法门披露无遗。
作者简介
王永元(1917-2011),江苏常熟人,著名佛教居士,曾任上海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教师。王老仅受过三年私塾教育。后任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妙真法师文书,协助处理各项事务。20世纪40至50年代,在上海参与《弘化月刊》的编辑工作。60年代,曾协助时任上海佛教协会会长持松法师、副会长苇舫法师参与《辞海》佛教词条的编写工作。1985年经上海市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选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91-1995年,参与《上海宗教志?佛教篇》主要内容的资料搜集与编写工作。著有《净土文十八篇》《中论五百偈简释》《天台宗纲要》《开启智慧之门》等,曾以钝根凡夫、阿痴、同尘等笔名在《弘化月刊》《法音》《上海佛教》等发表文章上百篇,并且常年坚持宣讲佛教经论著作。
本书特色
开悟在楞严 深入阐发经文大意,全面披露修学法门
全书从学教、明理、修行、证果四个方面完整阐述《楞严经》的微妙之义,并将其中蕴藏的修学法门披露无遗。原书没有列出《楞严经》原文,此次出版,根据作者所作科判,将经文分别插入相应位置,以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目录
自序1
分科3
楞严经卷一8
楞严经卷二39
楞严经卷三80
楞严经卷四120
楞严经卷五172
楞严经卷六210
楞严经卷七244
楞严经卷八276
楞严经卷九317
楞严经卷十368
节选
有人以见性为真性,此亦大误。何以故?经云:“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则知见性,虽非如根尘相对而起之诸识,但仍如第二月,不是真月。真月喻真性,第二月喻见性。故知见性是妄,妙心是真。第二卷中,佛又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见,即见性;见缘,即见所缘境;所想相,即能缘所缘相对时所起心识之相。如是诸法,都如空花,本无所有。以此明证,见性是妄,不可误认为真。虽然如此,即此见性,及所缘境,所起心识之相,元来即是常住真心。何以故?以全妄皆真,法界之中,唯一真心,无二法故。菩提,即觉;妙,谓寂灭;净,谓无染;明,谓遍照;为诸法本,故名为体。“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此处文字,更加明白。见闻色空,同为虚妄,如第二月。第二月者,不可说是月,亦不可说非月。何以故?本无有故。故知,认见性为真性,恰是认贼为子,自劫家宝。欲凭此妄法,求无上菩提,譬如蒸沙作饭,哪得疗饥! 不是离常住真心,别有见闻色空等妄法。妄法之性,即是真心。以是义故,五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名为妄;常住真心,是名为真。妄相本空,故无可指;真性元真,唯是妙明。法相宗说俗有真无,今法性宗说真有俗无。真何以有?不生灭故。俗何以无?虚妄相故。又亦可说真无俗有。真何以无?离妄染故。俗何以有?有虚相故。 今欲显示常住真心,更从三方面说明其义: 一者空义。在此心中,五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何以故?以如是等法皆虚妄故,譬如空花、二月、镜像、梦境,不可究诘,故名为空。 二者不空义。以此真心,清净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五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于此心中,随缘显现,故名不空。 三者空与不空皆不可说。若说空者,名损减谤;说不空者,名增益谤;说亦空亦不空,名相违谤;说非空非不空,名戏论谤。何以故?以此真心远离遍计所执,非是思量言语之可及故。又妄法无故,可说为空;具足一切功德故,可说不空;即二边故,亦空亦不空;离二边故,非空非不空。为悟众生,皆可得说。 ……













![南怀瑾选集-金刚经说什么 楞严大义今释-第九卷-[典藏版]-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3/20131116/B587789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