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岂之,谢阳举主编
页数:385 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633781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07年7月16日至18日,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在西安召开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一百余位学人与会。会后为编辑会议发言和成果交流,经过充分考虑,在不损伤论文原意的前提下,对过长的论文适当删减,并对每篇论文的文字和引文进行校正,而且力求分类准确。
作者简介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江苏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1951年在重庆教育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1978年8月至1984年9月),西北大学副校长(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西北大学校长(1985年4月至1991年8月)。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谢阳举,1965年生,男,安徽无为人,中国思想史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方法论、中国哲学史和环境思想史研究。
目录
中国思想史理论探讨
历史唯物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视角管窥
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性”与“思想性”
论中国思想史的学科自觉
老学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儒学与神学关系试探
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的思想史分析
《淮南子》的道德仁义观
裴颁的政治哲学与西晋的世族政治
宋代《诗经》学与三家《诗》的关系论略
书院的兴起与唐宋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
论李觏与苏轼非孟的根本取向
阳明心学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逻辑环节与禅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论争的哲学解读
《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内外有别: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思想的派分与联合
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徐复观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及其反思
中国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
《墨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事件哲学论
“伦”的传统及其“终结”与“后伦理时代”
附录
兼和·守正·日新
“第二届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编后小记
历史唯物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视角管窥
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性”与“思想性”
论中国思想史的学科自觉
老学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儒学与神学关系试探
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的思想史分析
《淮南子》的道德仁义观
裴颁的政治哲学与西晋的世族政治
宋代《诗经》学与三家《诗》的关系论略
书院的兴起与唐宋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
论李觏与苏轼非孟的根本取向
阳明心学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逻辑环节与禅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论争的哲学解读
《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内外有别: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思想的派分与联合
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徐复观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及其反思
中国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
《墨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事件哲学论
“伦”的传统及其“终结”与“后伦理时代”
附录
兼和·守正·日新
“第二届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编后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