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德性的“精神”气质

封面

作者:黎松著

页数:15,196页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97010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章研究德性的“精神”气质, 用精神哲学的方法来对德性进行探究, 并同时把德性理解为一种精神, 并从精神哲学的角度来建构德性, 试图给予德性一个完整的精神定义和系统的内容阐述。

作者简介

  黎松,男,1983年生,贵州铜仁人。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兼任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在《伦理学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伦理视阈下德性与德行的关系问题研究”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德性的精神气质研究”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德性形态研究”1项。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道德哲学、科技伦理。

目录

前言
导论 德性是“理性”抑或“精神”

第一章 德性的“理性”困境
第一节 传统德性研究的“理性”类型
第二节 五大理性主义德性论及其矛盾
第三节 理性主义德性论的哲学困境

第二章 德性的“精神”证成
第一节 “精神”释义
第二节 德性的知识考古
第三节 德性的“精神”呈现
第四节 德性的“精神”生成

第三章 德性的“精神”形态
第一节 德性的“精神”形态依据
第二节 “自然”德性
第三节 “道德”德性
第四节 “伦理”德性

第四章 现代性德性的“精神”救赎
第一节 现代性德性困境的表征
第二节 现代性德性困境的原因透视
第三节 现代性德性的“精神”构建

结语 德性的“精神”守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德性的“精神”气质》:  德性的理性主义理解在西方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期,不少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就依据逻各斯(logos)将人内在地确定为一个理性的人。从此人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就成了历代哲学家研究德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而理性怎么理解?它内在包含的内容也将成为德性理解的一个主要的标尺。从简单的角度来讲,理性就是人的选择、判断、权衡、推理、调节和思考的能力,或“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能力和过程”①。但从内在的内容上来说,人为什么拥有理性或需要拥有理性?这一方面在于人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他身上不仅包括很多感性的东西,如各种感性的本能和感性的欲望,而且还包括一些理性的成分,如辨别善恶是非和推理、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人身上的感性成分包含着一些恶的趋向,如果任各种感性因素自由发展,就是一种简单的任性行为,其行为的性质就与动物的自然行为无异,理性就必然要抑制人的各种感性行为,使行为超越于任性的理解,实现它的价值,同时也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理性的这种引导、克制、推理、权衡、选择等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最起码的根据,也是人的价值得以呈现的缘由。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正是利用理性的这一理解来构建他们的理论。德性论就是在这一前提下来展开研究的。  德性论在理性主义的视角下就包含了许多的内容,由于人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因此德性就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德性如何获得和生成?不同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有着不同的理性论证思路。从以上对于德性的理性主义传统概述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可能存在着不同方面的理解。如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理解为使一个人状态好和完成得好的品质,以及实践中的中道抉择;托马斯·阿奎那把德性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习惯;康德把德性理解为一种意志的道德力量;麦金泰尔把德性理解为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遵从而产生出来的获得性的善的品质。但透过这些关于德性的理性主义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到理性主义德性论的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概括他们讨论的内容。一个是德性的获得和生成是理性对于感性偏好的规避和克服,一个是理性对于外在规则和整体利益的遵守、服从,另一个是理性在实践行为中的选择和权衡。第一个方面讲的是人身上存在着很多感性的偏好,这包括受本能欲望的控制和感性情感的纷扰,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获得就需要人的理性去战胜这些感性欲望和感性情感的影响,德性才可以在人身上得以生成。这牢牢地占据了西方德性思想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为众多哲学家、伦理学家德性论建立的内在依据。第二个方面讲的是人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的运作讲求的就是规则和整体利益的维护,人的德性的获得就是对于社会规则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理性遵从。这是近现代的哲学家们所倡导的观点。第三个方面讲的是人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实践的问题,如利他和利己、为善和为恶的问题,德性的生成必然要依靠理性的实践选择和权衡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德性的这些理性主义的论证确实很好地阐述了德性生成的内外方面。  德性的精神理解在中西文化的传统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希腊的灵魂概念、逻各斯(logos)概念虽然包含着精神的理解,但并不等于就是精神。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将精神加以阐述的最重要人物。在他看来,精神是自在自为的能够将个别性和普遍性加以统一的理念。人的精神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内在的矛盾性和辩证的发展性,同时在辩证的发展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从整体上回答了什么是精神的问题,确立了精神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具有整体性的含义,同时精神还是能够将人的整个生命和行为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存在。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性的存在,人的生命和价值就在于有精神和精神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来理解精神的,把精神理解为人的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在人的生命过程和社会实践中指导人的行为,内在进行道德修养,外在体现为为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奋斗的精神,总体上包含着“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①的德性精神品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德性的“精神”气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