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尘元
页数:334 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080283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竟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人本书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作者简介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
相关资料
七、管道新一轮海峡两岸对话开始了,这当然是九八灾年的一个可喜的信息。境外评论说,这是“在两岸正式交流管道已告废弛的情况下”(港刊),志在“重建两岸制度化的协商管道”(台报)。人们注意到,境外传媒大量报道和评论这个正在启动的“管道”。境内的传媒则称之为“渠道”。一边是“管道”,一边是“渠道”,其语义一也。这就是社会语言学所说的语汇因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管道”只是一根管子,用来传送水呀气呀油呀什么的,没有境外所引申的释义(=渠道)。而“渠道”一词则有二义,除了作为水道的语义外,还有作“途径”的引申义。说来可能你不太相信,这两个语词(引申义)都是外来语。外来语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借词,既不是音译借词,也不是意译借词,但将管子或水道引申为一种途径,一种通道,是从英语的channel来的。此字在现代欧洲语言中,即不限于英语,都有此义,或者都可引申为途径。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有个著名的论点: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自给自足的。信哉!八.热我曾经生造过一个语词:热词。热词当然是一个谁也不懂的东西,应该进语词病院。热词的生成是仿照热门,热点,热恋,以及科学上的热寂论,或新近出现的热点文学之类“创造”出来的。体温比正常高,叫做发热,俗称发烧。发烧语义引申,便是热爱得不可开交的程度,于是时下有所谓“发烧友”之说。发烧友专指那些可爱的先生女士们,他们和她们对音响设备爱得发狂,或者不如说讲究得发狂,买个音箱花上十万八万,“弹指一挥间”。有人不以为然,竟冷冷地说,他们爱的是机器,不是音乐。发烧友听了笑一笑,说,没有好机器,能听绝对纯真的音乐么?公说公有理。至于我,我发烧不起来,因为我领养老金,没有足够的$$$。近年两国之间建立“热线”电话,则是人人都晓得的了。西方一些词典说,热线一词是50年代冷战时期才出现的。据说那时两个超级大国设立了这么一条热线电话,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两国元首可以直接通话。不言而喻,通话的目的是在迅速解决问题,以便它们可以取得主宰世界的妥协方案。为了保持这条热线每天24小时畅通,不出任何故障,每一个特定时间(例如每小时)彼此都要收发一段话语(对不起,我在此处借用了后现代的一个术语),一段与政治绝对无关的话语,以便测试线路是否畅通。据说那时苏联播发的是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片段。本来((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与当前现实政治完全无关,不过敏
本书特色
《在语词的密林里》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所着《社会语言学三书》的第二本。作者选取当代中文的二百个语词或短句,探寻其社会意义或产生这些语词的社会环境。各篇独立,有如二百则超短散文;配以具启发性插图,堪称图文并茂。书前引录哲人狄德罗箴言曰:“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
目录
节选
《在语词的密林里》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竞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在语词的密林里》的后101条。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在语词的密林里》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