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一军
页数:276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20737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文是关于刑罚立法技术的研究,旨在分析刑罚立法技术的本体、刑罚立法技术与其他互涉因素的互动模式以及很终的归结点。本文从从功能论出发重塑刑罚立法技术的基础,包括刑罚立法技术的概念、特征、价值取向以及研究意义;接着对刑罚立法技术进行定质、定量;很后分析、研究、制定刑罚立法技术的评价技术、评估技术,从而保证刑罚立法技术不偏离方向,发挥其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
作者简介
蔡一军,男,1982年生,江西乐平人,刑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上海政法学院警务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法学会刑罚执行与社会回归研究小组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的安全治理、比较刑法学。出版《刑罚配置的基础理论研究》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等国内外优秀刊物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十余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入选“晨光学者”“双千计划”与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等人才计划。
目录
前言
导言 刑罚的秩序
一、不同时代刑罚所建造的秩序
(一)不同时期的刑罚规定
(二)不同时期的刑罚价值内核
(三)不同时期刑罚所期望建造的社会秩序
二、刑罚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一)刑罚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二)一个国家刑罚的设置是社会秩序治理的风向标
(三)刑罚的目的不应被社会目的同化
三、未来刑罚在社会秩序运行中的作用
(一)保护社会安全是刑罚的基础
(二)保护多元价值是刑罚功能的提升
(三)刑罚是社会风险的控制方式之一
第一章 从功能论出发重塑刑罚立法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刑罚立法技术的理论现状
(一)刑罚立法技术的概念纷争、研究意义与具体表现
(二)刑罚立法技术的特征
(三)刑罚立法技术的学科定位
二、刑罚立法技术的价值取向
(一)刑罚立法技术的科学化价值
(二)刑罚立法技术的规范化价值
(三)刑罚立法技术的法治化价值
三、刑罚立法技术的研究意义
(一)刑罚立法技术研究意义的总体内涵
(二)加强了刑罚立法的规范性构建
(三)保障了刑罚体系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四)促进了立法稳定性与司法权的互动
第二章 入刑标准:刑罚立法的定质技术
一、犯罪化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
(一)犯罪化范围基本命题的引发
(二)效益评价:现实需要的理论回应
(三)刚性需求:立法科学化进程的迈进
二、中国面临的犯罪化问题
(一)犯罪化呈现无限制扩张的发展趋势
(二)缺少切实可行的犯罪化准则
(三)犯罪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我国应有的犯罪化标准
第三章 刑罚衔接:刑罚立法的定量技术
一、刑罚立法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刑罚正义价值是刑罚的最高价值
(二)罪刑对应是刑罚正义的基本表现
(三)刑罚阶梯是实现罪刑对应的前提条件
二、刑罚立法的内部衔接技术
(一)生刑与死刑的衔接技术
(二)主刑、附加刑之间的衔接
(三)法定刑与执行刑的衔接技术
三、刑罚立法的外部衔接技术与制度填补
(一)惩罚体系完整的需要:刑罚与行政罚的合理关系
(二)断裂与失位: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空白
(三)制度填补:中国轻罪制度的确立与构建
第四章 罪刑对应:刑罚立法的评价技术
一、罪刑对应的逻辑结构
(一)刑罚立法与罪刑对应的关系
(二)罪刑关系的理论回溯
(三)刑罚立法中罪刑对应的逻辑结构
(四)刑罚立法的价值以及立法价值的取向和依据
二、罪刑基准的确立理论与要素精细化
(一)以犯罪为基准的理论梳理
(二)犯罪客观危害评价要素的精细化分析
(三)以犯罪人为基准的理论考据与要素分析
(四)以外部客观情况为基准的要素分析
三、罪刑对应模式的选择
(一)罪刑对应模式
(二)罪刑均衡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关系之争论
(三)系统中心论:罪刑对应模式的最佳选择
第五章 目的融贯:刑罚立法的反思与评估
一、刑罚动态运行的目的偏移与刚性流失
(一)刑罚立法中,刑罚目的的横向整合模式缺乏共识
(二)刑罚裁量中,刑罚个别化目的难以实现
(三)刑罚执行中,刑罚刚性出现严重流失
二、刑罚效果,立法预期与国民期待的差异
(一)立法预期、国民预测性是刑罚立法目的的重要内容
(二)刑罚效果违背国民预期幅度影响刑罚价值的体现
(三)立法效果是否达成关乎刑罚的正当性
三、刑罚分隔化运行的制度风险
(一)主体立场不一导致刑罚价值诉求的动态变化
(二)人格评估技术缺失导致刑罚目的的阶段性偏移
(三)制度理念多元导致刑罚执行变更的定位偏差
四、社会风险增加导致刑的精确度严格化
(一)行政职能不同所带来的冲突导致立法滞后和立法模糊
(二)社会舆论对于刑罚立法的不良影响
(三)特殊个案所导致的失衡
五、刑罚纵向运行的融贯技术与制度保障
(一)目的融贯
(二)方法融贯
(三)价值融贯
导言 刑罚的秩序
一、不同时代刑罚所建造的秩序
(一)不同时期的刑罚规定
(二)不同时期的刑罚价值内核
(三)不同时期刑罚所期望建造的社会秩序
二、刑罚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一)刑罚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二)一个国家刑罚的设置是社会秩序治理的风向标
(三)刑罚的目的不应被社会目的同化
三、未来刑罚在社会秩序运行中的作用
(一)保护社会安全是刑罚的基础
(二)保护多元价值是刑罚功能的提升
(三)刑罚是社会风险的控制方式之一
第一章 从功能论出发重塑刑罚立法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刑罚立法技术的理论现状
(一)刑罚立法技术的概念纷争、研究意义与具体表现
(二)刑罚立法技术的特征
(三)刑罚立法技术的学科定位
二、刑罚立法技术的价值取向
(一)刑罚立法技术的科学化价值
(二)刑罚立法技术的规范化价值
(三)刑罚立法技术的法治化价值
三、刑罚立法技术的研究意义
(一)刑罚立法技术研究意义的总体内涵
(二)加强了刑罚立法的规范性构建
(三)保障了刑罚体系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四)促进了立法稳定性与司法权的互动
第二章 入刑标准:刑罚立法的定质技术
一、犯罪化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
(一)犯罪化范围基本命题的引发
(二)效益评价:现实需要的理论回应
(三)刚性需求:立法科学化进程的迈进
二、中国面临的犯罪化问题
(一)犯罪化呈现无限制扩张的发展趋势
(二)缺少切实可行的犯罪化准则
(三)犯罪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我国应有的犯罪化标准
第三章 刑罚衔接:刑罚立法的定量技术
一、刑罚立法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刑罚正义价值是刑罚的最高价值
(二)罪刑对应是刑罚正义的基本表现
(三)刑罚阶梯是实现罪刑对应的前提条件
二、刑罚立法的内部衔接技术
(一)生刑与死刑的衔接技术
(二)主刑、附加刑之间的衔接
(三)法定刑与执行刑的衔接技术
三、刑罚立法的外部衔接技术与制度填补
(一)惩罚体系完整的需要:刑罚与行政罚的合理关系
(二)断裂与失位: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空白
(三)制度填补:中国轻罪制度的确立与构建
第四章 罪刑对应:刑罚立法的评价技术
一、罪刑对应的逻辑结构
(一)刑罚立法与罪刑对应的关系
(二)罪刑关系的理论回溯
(三)刑罚立法中罪刑对应的逻辑结构
(四)刑罚立法的价值以及立法价值的取向和依据
二、罪刑基准的确立理论与要素精细化
(一)以犯罪为基准的理论梳理
(二)犯罪客观危害评价要素的精细化分析
(三)以犯罪人为基准的理论考据与要素分析
(四)以外部客观情况为基准的要素分析
三、罪刑对应模式的选择
(一)罪刑对应模式
(二)罪刑均衡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关系之争论
(三)系统中心论:罪刑对应模式的最佳选择
第五章 目的融贯:刑罚立法的反思与评估
一、刑罚动态运行的目的偏移与刚性流失
(一)刑罚立法中,刑罚目的的横向整合模式缺乏共识
(二)刑罚裁量中,刑罚个别化目的难以实现
(三)刑罚执行中,刑罚刚性出现严重流失
二、刑罚效果,立法预期与国民期待的差异
(一)立法预期、国民预测性是刑罚立法目的的重要内容
(二)刑罚效果违背国民预期幅度影响刑罚价值的体现
(三)立法效果是否达成关乎刑罚的正当性
三、刑罚分隔化运行的制度风险
(一)主体立场不一导致刑罚价值诉求的动态变化
(二)人格评估技术缺失导致刑罚目的的阶段性偏移
(三)制度理念多元导致刑罚执行变更的定位偏差
四、社会风险增加导致刑的精确度严格化
(一)行政职能不同所带来的冲突导致立法滞后和立法模糊
(二)社会舆论对于刑罚立法的不良影响
(三)特殊个案所导致的失衡
五、刑罚纵向运行的融贯技术与制度保障
(一)目的融贯
(二)方法融贯
(三)价值融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