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封面

作者:王岩

页数:214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18094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系统研究循环经济的经济学问题的成果,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基本理论用于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在厘清马克思的下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当代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简介

1982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同年2月到内蒙古大学经济系任教。1987年任讲师,1994年任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现任经济系主任,任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循环经济理念的形成和思想概述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性质研究进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发展观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学的视野
第一节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供了科学广阔的研究视野

第三章 生产方式理论提供了循环经济性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生产方式含义的主要争论
第二节 从《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理论看循环经济的性质

第四章 劳动价值论是研究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第一节 商品的两因素理论在研究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的价值
第二节 价值规律是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是生产方式从线性向循环转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产关系理论提供了循环经济制度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理论指明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的方向
第三节 劳动生产力变动规律对研究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 资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理论为研究循环经济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供理论工具
第一节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生产过程
第二节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第三节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按比例生产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 价值规律引导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
第一节 价值规律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
第二节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配置资源的主体和市场条件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论》中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

第八章 生产关系理论指导构建中国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体系
第一节 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构建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制度体系的内容和基础
第三节 构建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目的和内容
第四节 促进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节选

  二、从生产力视角理解狭义生产方式  在《资本论》中,许多地方使用生产方式时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即狭义生产方式,例如,社会生产是采取手工业生产方式还是采取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在讨论机器大工业时马克思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①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就是社会生产的具体方式的变革,从工厂手工业生产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变革,关键的变化是劳动资料从手工操作的工具转变为动力推动的机器。并且,“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地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本身,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②。例如,“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正像以具有家庭副业的小农业和城市手工业为‘枢纽’(我借用傅立叶的用语)的社会所拥有的交通运输手段,完全不再能满足拥有扩大的社会分工、集中的劳动资料和工人以及殖民地市场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需要,因而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变革一样.工场手工业时期遗留下来的运输手段,很快又转化为具有狂热的生产速度和巨大的生产规模……因此撇开已经完全发生变革的帆船制造业不说,撇开已经完全发生变革的帆船制造业不说,交通运输业是逐渐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货轮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③。“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度,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一旦煤和铁的采掘、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性,一种突然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④。而“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一种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①。  由此可见,关于生产方式,马克思还有另一层次的分析,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具体形式,这是区别于广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狭义生产方式,即生产方式。狭义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包括劳动方式、技术基础、生产的规模、分工的形式和生产的组织形式等。狭义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采取的具体形式是最具革命性和变动性的,这是因为,技术是狭义生产方式的基础,特别是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②。  总结一下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别和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来都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广义生产方式),而在既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所采取的作用方式(狭义生产方式)必然受既定生产关系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用下,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技术的重要性就是通过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它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③,“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他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④。所以,资本要不断通过技术变革采取新的社会生产力作用方式即狭义生产方式,以不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