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施普林格气味手册(中)

封面

作者:(德)安德莉亚.比特纳主编

页数:50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306526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套书(上、中、下三册)根据原著2017版翻译,分别从气味分子特征及其合成路径、食品和风味、气味分析及感官评价、气味感知和生理效应、气味感知的心理-生理特征、人体气味及其对沟通和行为的影响、语言与文化中的气味等方面对气味和气味物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本册共计26章,主要阐述了人体嗅觉生理结构和感知机制、气味生理效应、气味感知的生理心理研究、人体气味化学分析、信号交流和行为影响等内容。

作者简介

安德莉亚·比特纳,于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攻读食品化学本科学位,1995~2002年在德国食品化学研究中心(DFA)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2007年担任教授后,还兼任两个职位,一个是德国弗劳恩霍夫过程工程与包装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and Packaging IVV)的创始人兼感官分析部主任,另一个是德国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at (FAU) Erlangen-Nurnberg]的气味和香气研究小组组长。Andrea的研究成果曾获多项荣誉,包括德国化学会食品化学部颁发的Kurt-Taufel青年科学家奖(201O年)、美国化学会食品和农业部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11年)、达能创新奖(与Caroline Siefarth共同获得,2012年)和纽迪希亚科学奖(2013年)。自2012年以来,Andrea在埃尔朗根的FAU担任香气研究教授。

Andrea的专业方向包括香气、香味和常见气味中主要气味物质的表征,具体而言,Andrea以鉴别和表征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典型香气、香料、香水和气味中的主要成分而闻名。Andrea的工作基于将气味分子的化学分析和人类感官表征相结合,对从食物到现代人造材料的气味进行分离和重建,其专业领域扩展到通过在线监测气味的分散传递过程以实现气味释放的表征。如Andrea阐明了食物基质、唾液、黏膜、咀嚼和吞咽对风味释放和感知的综合影响的重要性。基于气味接触和摄取相关的生理过程,Andrea最近的研究方向为气味物质通过呼吸、尿液、汗液和母乳进行的气味吸入、吸收、生物转化和消除的药代动力学。Andrea的研究旨在提高对人类生活中气味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气味,其目标是将技术、化学或生理结合起来为气味研究提供新方法。与嗅觉相关的新的或改良的技术、方法、工艺和分析工具是Andrea研究更进一步的方向,最终目的是将化学、分析、材料和过程工程科学与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联系起来,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原书前言

原书主编简介

第22章 气味感知 493

22.1 嗅觉系统的结构 493

22.2 嗅觉感觉神经元 494

22.2.1 电化学信号传导 495

22.3 气味识别 496

22.3.1 编码气味受体的基因多样性 497

22.3.2 气味受体蛋白的分子结构 499

22.4 气味受体基因的表达 500

22.4.1 空间表达方式 501

22.4.2 神经元与受体一一对应规则 501

22.5 嗅觉神经元气味受体特异性传导路径 503

22.5.1 嗅觉感觉图的结构 504

参考文献 506

第23章 鼻周围受体的生理机制 515

23.1 嗅上皮中的外源性代谢酶 518

23.2 细胞色素P450酶 519

23.3 探索嗅觉P450酶的底物和抑制剂范围 520

23.4 生物转化酶在嗅觉中作用的动物试验证据 522

23.5 人体嗅觉感受器研究 523

23.6 讨论 524

参考文献 525

第24章 气味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 530

24.1 代谢和吸收的基础机制 530

24.1.1 阶段1:官能团化 531

24.1.2 阶段2:生物结合 531

24.1.3 阶段3:排泄 532

24.2 重要气味类型的代谢 532

24.2.1 醇和醛 532

24.2.2 酯类 532

24.2.3 硫醇 533

24.2.4 萜烯类 534

24.2.5 苯丙烷类 539

24.3 结论和展望 542

参考文献 542

第25章 副嗅系统 546

25.1 嗅觉的子系统组织 546

25.2 犁鼻系统 548

25.2.1 犁鼻器信号传导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 548

25.2.2 副嗅系统的解剖结构 551

25.2.3 信息素 553

25.3 间隔器 554

25.4 Gruneberg神经节 555

25.5 主嗅上皮中的非经典嗅觉信号传导通路 555

25.5.1 表达微量胺相关受体(TAAR)的神经元 556

25.5.2 表达受体鸟苷酸环化酶-D(GC-D)的神经元 557

25.6 人类副嗅系统? 558

25.7 术语表 559

参考文献 561

第26章 气味感知障碍 572

26.1 嗅觉丧失的流行病学 572

26.2 嗅觉障碍的定义 572

26.2.1 嗅觉定量障碍 572

26.2.2 嗅觉定性障碍 573

26.3 耳鼻喉科检查 573

26.4 调查问卷 575

26.5 嗅觉测试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576

26.6 电生理/影像技术 577

26.6.1 嗅电图(EOG) 577

26.6.2 化学感受事件相关电位(CSERP)5 77

26.6.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578

26.7 嗅觉障碍的原因和症状 579

26.7.1 昀常见的原因 579

26.7.2 不常见的病因 580

26.8 症状/生活质量 581

26.9 嗅觉障碍的自发性恢复 581

26.10 嗅觉障碍的治疗 582

26.10.1 SND相关嗅觉丧失的手术治疗 582

26.10.2 SND相关嗅觉丧失的保守治疗 582

26.10.3 URTI后/创伤后嗅觉丧失的保守治疗 583

26.11 结束语和展望 583

参考文献 584

第27章 人和动物的嗅觉能力比较 597

27.1 嗅觉灵敏度 600

27.2 嗅觉辨别能力 604

27.3 物种间嗅觉能力的定性比较 607

27.3.1 收集关于化学环境的信息 607

27.3.2 觅食和食物选择 607

27.3.3 空间定位 607

27.3.4 社会交往 607

27.3.5 生殖 608

27.3.6 学习与记忆 608

27.4 总结 608

参考文献 609

第28章 哺乳动物嗅觉受体的异位表达 615

28.1 异位表达的嗅觉受体的发现 615

28.2 异位表达OR的功能性 616

28.3 嗅觉受体作为细胞间识别分子 616

28.4 迁移和寻路过程中的嗅觉受体 617

28.5 嗅觉受体的诊断和治疗潜力 617

28.6 异位表达的嗅觉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624

28.7 嗅觉受体在非嗅觉组织中的信号传导通路 624

28.8 真的是异位表达吗? 626

28.9 异位表达的OR研究:挑战和前景 627

参考文献 628

第29章 香料和气味物质:TRP通道的激活剂 636

29.1 TRP通道——嗅觉、化学感受和味觉 636

29.2 激活TRP通道的植物次生化合物 640

29.3 香料的健康益处 641

29.4 TRP通道激活剂的负面作用 643

29.5 结论 644

参考文献 644

第30章 气味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650

30.1 识别抗炎活性气味化合物的意义 650

30.1.1 气味化合物的化学分析进展 650

30.1.2 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炎症的气味化合物 651

30.1.3 气味化合物的传统应用 651

30.2 抗炎活性的潜在机制 652

30.2.1 Toll样受体的抗原检测 652

30.2.2 参与炎症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654

30.2.3 TLR信号诱导的促炎性因子 654

30.3 气味化合物抗炎活性的评估 654

30.3.1 研究气味抗炎作用的体外细胞模型 655

30.3.2 研究气味物质抗炎作用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环境 656

30.4 抗炎气味物质的识别 656

30.4.1 气味化合物预吸收的抗炎作用 656

30.4.2 气味化合物吸收后的抗炎活性 657

30.5 风险评估 657

30.5.1 侧柏酮的毒性 658

30.5.2 丁香酚及相关化合物的毒性 658

30.6 总结和展望 659

参考文献 659

第31章 气味物质的皮肤致敏作用 663

31.1 皮肤致敏的分子机制 664

31.2 重点气味物质的致敏分子结构类别 665

31.2.1 脂肪醛 665

31.2.2 芳香醛 666

31.2.3α,β-不饱和醛 666

31.2.4α,β-不饱和醇 667

31.2.5α,β-不饱和酮 667

31.2.6 取代酚 668

31.2.7 活性酯 668

31.2.8 萜烯类 668

31.3 皮肤致敏试验 669

31.3.1 动物试验 669

31.3.2 人体试验——预测性和诊断性试验 670

31.3.3 体外/计算机模型评估 672

31.4 气味过敏的流行病学 673

31.4.1 皮肤病患者的香精过敏 673

31.4.2 一般人群的香精过敏 673

31.4.3 控制皮肤致敏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673

参考文献 674

第32章 新生儿芳香疗法 679

32.1 新生儿芳香疗法数据 680

32.1.1 新生儿芳香疗法和疼痛数据 680

32.1.2 新生儿应激的芳香疗法 681

32.1.3 芳香疗法与新生儿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综合征 682

32.1.4 新生儿芳香疗法和能量消耗 682

32.1.5 研究的缺陷 682

32.2 可能的解释 683

32.2.1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 683

32.2.2 与成人研究相比对 683

32.2.3 本质 684

32.3 新生儿学相关研究和芳香疗法 684

参考文献 684

第33章 皮层嗅觉处理 687

33.1 嗅觉 687

33.2 嗅上皮 688

33.3 嗅球 689

33.4 中枢嗅觉通路和网络 689

33.5 结论 691

参考文献 692

第34章 气味效价感知的行为和神经决定因素 696

34.1 气味效价和行为 696

34.1.1 气味效价感知与适应行为的相关性 696

34.1.2 在实验环境中评估气味效价感知 697

34.2 气味效价的决定因素 700

34.2.1 分子特征对气味效价感知的影响 700

34.2.2 对气味效价感知的背景影响 702

34.3 人类大脑中的效价编码 704

34.3.1 气味的皮层下和边缘处理——自动威胁检测的途径? 704

34.3.2 皮层对象处理对气味效价感知的作用 705

34.4 结论 707

参考文献 708

第35章 气味和情绪 714

35.1 情绪是一种多元现象 715

35.2 基本情绪 715

35.3 维度方法 716

35.4 超出效价:感觉的情况 717

35.5 从传统模型到评估 719

35.6 情绪在嗅觉中的功能 720

35.7 结论 721

参考文献 721

第36章 厌恶性嗅觉条件反射 726

36.1 关于参与哺乳动物厌恶性嗅觉条件反射的神经回路剖析 728

36.2 厌恶性嗅觉条件反射诱导的结构和功能可塑性 730

36.2.1 体感刺激US 730

36.2.2 化学感受刺激 734

36.2.3 自然发生的CS-US关联 735

36.3 临床适用性 736

36.3.1 焦虑和创伤相关疾病 737

36.3.2 多发性化学物质过敏 737

36.3.3 治疗前化疗恶心 738

36.3.4 成瘾和物质相关性病症 738

36.3.5 嗅觉厌恶条件反射的低效治疗 739

36.4 结论 739

参考文献 740

第37章 依赖性记忆中气味线索的作用 751

37.1 基于气味的背景依赖性记忆 751

37.2 自传体嗅觉记忆 753

致谢 755

参考文献 755

第38章 婴儿和儿童对气味的识别 758

38.1 胎儿鼻腔化学感受 758

38.1.1 羊水气味 760

38.1.2 胎儿化学感受 760

38.2 新生儿 762

38.2.1 性质 762

38.2.2 强度 763

38.2.3 空间位置 764

38.2.4 熟悉/陌生 764

38.2.5 愉悦效价 765

38.3 从语前婴儿至青春期前儿童 767

38.3.1 性质 768

38.3.2 强度 770

38.3.3 熟悉/陌生 770

38.3.4 愉悦效价 772

38.4 结论和展望 773

致谢 775

参考文献 775

第39章 嗅觉和进食行为 783

39.1 代谢对气味感知的影响 784

39.2 气味暴露的预期影响 785

39.3 消耗 786

39.4 鼻腔气味对进食行为的影响 787

39.5 方法学考量 789

39.6 结论 790

参考文献 790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施普林格气味手册(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