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法]西尔维·吉拉尔拉戈斯/著;田梦/
页数:112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96415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纸上美术馆”系列图书之一,以16世纪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为主题,展示了艺术家40余件代表性壁画和雕塑等类型的作品。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的壁画《创世记》壮阔恢宏、人物众多,表现出他高超的绘画技能。他的雕塑作品是极具美感和力量的代表,人物的肌肉、线条和比例无不体现出他的超凡才能,其雕塑《大卫》《哀悼基督》等作品,直到今天仍是完美艺术作品的典范。
作者简介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巅峰,以《大卫》、美第奇家族墓前的《昼》《夜》《晨》《暮》四座雕像等闻名于世。他著名的绘画作品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和壁画《最后的审判》,场面恢宏壮丽,人物体态健美,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戏剧效果。 作者
西尔维吉拉尔-拉戈斯,法国畅销书作家、记者。从1978年至今创作过许多作品,作品涉及生活艺术、美食、艺术和艺术史等领域,著作颇丰,有超过60本的饮食时尚书籍。他在艺术尤其是绘画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译者
田梦,北京语言大学翻译硕士,曾获第10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翻译出版过多本文学、文化类书籍,包括《路易威登城市指南》(巴黎卷)、《鲍勃·迪伦:诗人之歌》等。 GEO(德国国家地理)
1976年创刊于德国汉堡,是一本用最精美图片探索未知、发现世界的高端人文地理杂志。GEO拥有强大的图片库资源,其中GEOART(GEO艺术)长期与欧美各大美术馆合作,共同开发艺术衍生品和相关出版物。 《世界报》
创办于1944年。是法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也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大的日报,在法语国家地区极具影响力,国际知名度颇高。
本书特色
中国国家地理2019重磅推出 艺术启蒙系列“纸上美术馆”,家庭第一的艺术入门读物
把美术馆搬回家,从文艺复兴到浮世绘,从达·芬奇到梵高,27位画家,27本书,尽览世界名画
翻开书本,如同走进“纸上美术馆”;贴心的随画解读,带你一起感受艺术的温度
原版由欧洲知名媒体GEO艺术与《世界报》联合出品,世界各大美术馆供图,高清画质,同类书中优质水准,色彩逼近原作,细节一览无余
8开大开本精装,特选高档进口哑粉纸印刷,品质媲美国外原版画册,值得收藏 本书亮点 ※虚拟展厅※
为每位画家模拟一座专属美术馆
精心划分各大主题展厅
近距离欣赏画家四十余件代表作
※高清细节※
欧洲知名媒体GEO艺术与《世界报》联合出品
全球各大美术馆供图 逼近原作的细节呈现
※随画解读※
资深艺术学者撰写画作介绍
如同参观美术馆时的贴心讲解
※画家年表※
随书附带画家生平履历
了解艺术大师创作历程
※收藏分布※
散落各地的原作分布详表
指引你探寻真迹之路
目录
A 西斯廷教堂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内举世闻名的天顶壁画展现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无与伦比的才华。
B 陵墓
无论是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还是朱利奥·德·美第奇委托设计的小教堂,这些恢宏之作都是他未能实现的伟大梦想。
C 世俗与宗教雕塑
对米开朗基罗而言,雕塑艺术的第一维度便是“未完成态”,这种形态或是传达一种无法实现的完美梦境,或是表现一种刻意为之的效果。
D 绘画与素描
在描绘人体时,米开朗基罗不仅关注灵魂中的痛苦挣扎,还注重以美学的视角生动地呈现肌肉的线条与优美的轮廓。
画家年表
收藏分布
节选
鸿篇巨制的初稿 在西斯廷教堂的脚手架上度过了四年之后,米开朗基罗终于能够重操尤利乌斯二世委托于他的浩大工程,即教皇本人的陵墓。整个创作过程持续了将近四十年,1505年初稿面世,1542年第六版部分完成。委托合同几经修改(前后共与四位教皇签订),最初约定创作十余尊雕塑,分多层摆放,而最终规模却大幅缩水,但仍然可见设想之初的恢宏气势。陵墓下层的三尊雕塑均由米开朗基罗创作,现存于罗马圣伯多禄锁链教堂中:摩西居中,两侧分别是利亚和拉结。其他雕塑,尤其是“奴隶”系列,则分别保存于法国卢浮宫和意大利佛罗伦萨。 判断一个伟大之人的才能,要看他是否害怕无法完全按照其设想完成应许之事。
—— 米开朗基罗 尤利乌斯二世陵墓雕塑
1545 年 大理石
罗马 圣伯多禄锁链教堂 《利亚》
尤利乌斯二世陵墓雕塑
1545 年 大理石
高:209厘米
罗马 圣伯多禄锁链教堂 灵感与影响
古希腊雕塑的典范
著名的《望楼上的残躯》(望楼是梵蒂冈宫中存放教皇私人收藏之处)出自雅典雕刻家阿波罗尼奥斯之手,其来源已无从知晓。这尊雕像令16世纪初的艺术家们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前来欣赏,还用画笔临摹,并从中汲取灵感,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米开朗基罗是最早将其作为参考范式运用于壁画和雕塑创作之中的。这尊雕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男子的大腿肌肉充满力量、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诠释了堪称完美的男子气概。米开朗基罗将这座雕像视为典范丝毫不令人惊讶,即便只余下躯干部分,其完美的线条仍被视为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奴隶》雕像便是向这一经典之作的致敬,同时也是其“未完成态”艺术原则的体现:“就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而言,‘未完成’一词可用来表示其成熟时期的创作,大部分作品都是故意停留在某个中间状态。除了技术层面以外,这种雕刻方式也承载着深层的含义,与艺术家本人的精神意志有关:同柏拉图的思想主张一样,从原石的枷锁中艰难脱身的形象表明了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雕刻家为追寻纯粹形式而作的斗争象征着人类在世间的生命历程。”(加布里埃拉·迪·卡格诺) 《未完成的奴隶》
大理石 阿波罗尼奥斯
《望楼上的残躯》
公元前1世纪 大理石
梵蒂冈 庇奥-克里门提诺博物馆
太阳的力量
《昼》以男子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他虽年纪老迈,但仍充满阳刚之气,在与夜的斗争中全胜而归。米开朗基罗擅长塑造人物的扭转姿态,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脸庞仿佛刚刚从石头中脱离出来(如同仍被黑暗笼罩一般,也符合米开朗基罗一贯重视的“未完成态”原则),有力、坚定地从肩膀上方转过,而手臂却仍放在左右交叠的双腿之后。米开朗基罗曾试图通过十四行诗来表达时间摧枯拉朽的力量:“昼和夜交谈诉说:我们一路疾驰,导致朱利亚诺公爵之死。他完全有理由向我们复仇。既然我们杀死了他,那么他的报复就是从他闭上的双眼中夺去我们的光,合上我们的眼。” 《昼》
朱利亚诺·德·美第奇陵墓雕塑
1526—1531 年 大理石
高:160 厘米 宽:150 厘米
佛罗伦萨 圣·洛伦佐教堂新圣器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