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碰撞

封面

作者:埃尔埃利安

页数:24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112543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适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所发生的基础性改变提出了警告,号召投资者避免因为误读重要信号而沦为牺牲者。书中收录了近年来的重要事件,包括次贷危机。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他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预测,解读了重要信号,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市场有精辟的简介,希望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全球经济动荡时期的投资策略,避免牺牲,抓住机会。目前整个世界都处于变化中,人们对于预测和展望都比较关注。
三个比喻:
  全球经济好比是一架以美国消费为能量引擎的飞机,如今,主发动机能量快耗完了,但是,多个如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这样的小发动机开始工作,所以世界经济不会崩溃,而是由大发动机引擎向多个小发动机引擎转变。
  目前的金融和经济状况,就好比家里的一条管道,平时看起来很好,只是偶尔看起来很破,但如果它有一天真的破裂了,要修好就比较麻烦。
  选择投资组合如同购买比萨饼,来了很多游客之后,大家基本上订购的都是很类似的比萨饼。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一下,订购一个含有面食和蔬菜的大比萨。

作者简介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兼联席执行长,该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尊敬的投资管理公司之一,管理的资产逾7000亿美元(截至2007年12月)。埃尔埃利安先生于2008年1月再次加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开始担任这两个职位之前,是哈佛管理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该实体管理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和有关账户。埃尔埃利安先生也曾担任哈佛商学院教员和哈佛大学财务部副部长。
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埃尔埃利安先生从牛津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华盛顿特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15年,参与和领导了出访非洲、亚洲、中欧、拉丁美洲和中东多个国家的谈判使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期间,他曾担任第一常务总干事顾问和副干事。埃尔埃利安先生于1997年12月离开公共部门加入私营部门。他最初在伦敦所罗门美邦/花旗集团工作,在此作为执行董事领导新兴市场研究小组。他随后加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新港滩市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最初的7年中,埃尔埃利安先生曾担任高级资产组合经理、公司投资委员会委员和公司合伙人报酬委员会委员。
埃尔埃利安先生已在多个理事会和委员会任职,包括新兴市场交易商协会(EMT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杰出人物委员会。他曾是美国财政部国债咨询委员会成员,现在是剑桥大学美国理事会、国际女性研究中心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理事会成员。他现在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本市场咨询小组和科威特国民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他现在还担任微软投资咨询委员会主席。
埃尔埃利安先生已发表一系列有关经济和金融问题的文章。《巴伦周刊》、彭博财经、CNBC、《欧洲货币》、《福布斯》、《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等都对他做过专题介绍。他已从理柏公司和全球投资者公司多次获得投资奖项。2004年,他被《福布斯》选为共同基金梦之队8人成员。《拉丁金融》选他为拉丁美洲最有影响力的50人之一,而《财经新闻》将他列入10位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欧洲人名单。
埃尔埃利安先生的妻子是Jamie,一名律师。他们现有一个女儿。

相关资料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是世界上最有才华、最为成功的风险管理实践者之一。在这本书中,他将一个学者对高级风险分析的洞见与一个资产组合经理对真实世界经济运行的把握结合在一起。对于希望理解当代投资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非读不可。” ——艾伦•格林斯潘
“投资者过去满足于弄清楚美国的情况,然后或许是欧洲和日本的情况。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向你阐明,为何这几个构造性经济大陆正让位于新兴世界。本书充满才华横溢的阐述,且易于理解——令人信服地阐释了正在变化中的全球经济。” ——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创始人、首席投资官
“对于力求理解目前正运作其中的金融环境,以及未来若干年不得不应对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重大趋势的政策制定者,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的书是引人入胜而富有启发的读物。”——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费西尔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无价的内容,在方式上可谓极易接受、令人信服。”——高盛董事长兼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本书将现代金融世界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了一起。它对如今的金融乱局在诊断上既明晰又有预见性,并且为前行的道路进行了重要的指引。”——《金融时报》编辑莱昂内尔•巴贝尔
本书解释了投资的最好策略,el-erian先生提供了极其详细的建议。——《纽约时报》
作者多次提到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的精辟见解。——《巴伦周刊》
作者为意在全球经济动荡时期获得收益的投资者提供了一本非常宝贵的指导手册。他感受到了世界经济的动荡,了解其发展趋势,如购买比萨饼一样来选择投资组合。——彭勃新闻社
基金经理认为全球投资正在转向。——路透社
次贷危机时代,如何生存。——《金融时报》

本书特色

荣获《金融时报》高盛2008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大奖摩根大通向全球客户推荐的唯一商业必读书!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商业图书排行榜第1名!
  亚马逊网上书店金融投资类图书排行榜第1名!
  格林斯潘、债券之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色列央行行长、高盛董事长 推荐阅读
  摩根大通向全球客户推荐的十本必读书之一!
  为什么这本书与众不同?
  作者说:我的书是把今天发生的一切放入到全球经济大变化的背景下来谈论。本书从难题、困扰和异常现象开始讨论,从市场行为开始与以前及模型不一致的地方开始讨论。这些表面上让我们困扰的事情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然后我们再从一个相继发生不一致的地方谈论到另一个同时发生不一致的地方。事实上,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世界还不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这就意味着接下来会出现一系列市场的混乱和政策的失误。因为政府机构的后勤部门没有重组,所以没能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以致于冒着风险出台了一些政策,而且政府很快的意识到他们的金融机构已经疲软,另外现在还存在着仍然影响着昨日世界的多边体系。所以在重组之前,市场仍然会混乱,政策也仍然会有所失误。
  人们在危机中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呢?
  作者说:基于存在“零风险”的风险管理这个想法,他们在冒风险退场之前,仍然在等待着形势的明朗化。而这时你完全被骄傲自大冲昏了头。人们认为,他们不应该先发制人,而应该待形势明朗之后,购买这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来重新配置他们的投资组合。但是“信贷产品”和“次级房贷”损失是巨大的。人们高估了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抗风险程度,所以也没有重新配置他们的投资组合。
  重要观点——
  四大趋势正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变化发挥着作用: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重新调整。
  ·再一次的通货通胀。
  ·结构性金融减少了进入市场的壁垒。
  ·财富的转移,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投资建议:
  ·投资要保持中立和多样性。投资组合约50%投资在股票上,有15%投资在美国股市,其他大部分投在先进的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上;14%投资在债券上;剩下的就是真实的资产,包括房地产,商品期货和抗通货膨胀的债券。
  ·晚进场比早进场要好。
  ·要保持现金缓冲。
  缺点:
  ·论述不够通晓,读者必须对世界金融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写作风格像格林斯潘那样拐弯抹角、迂回曲折。
  ·书中的政策建议很多都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如政府的透明化,但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相应行动书中却没  有提及。即使有所提及,也并不新鲜,不够令人满意。读完整本书后,读者会想:真希望作者对引起世界  金融变革的原因以及正确的政策应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了解,而不是只知道怎样从这场变革中获益。

目录

赞誉
前言
引子 在噪音中发现信号
 巨变:具有内在棘手性
 噪音关系重大之时
 近期出现的一些矛盾现象
 错过信号
 新的长期现实
 产生于新现实的管道设施问题
 理解新现实的思考框架
第1章 异象、谜题和疑团
 全球收支失衡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作用
 利率谜题
 流动性最高市场之谜
第2章 传统资源何以辜负了我们的期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面临的挑战
 波动性之谜
 风险性质和触染性质发生变化
 要点
第3章 区分重要者与非重要者
 一个简单的思考框架
 怀疑态度可以理解
 分解噪音
 变化很难,诚不足怪
 多重均衡
 次优理论
 要点
第4章 理解新目的地
 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世界贸易的动态变化
 贸易平衡在转变
 由反通胀顺风转为通胀逆风
 沿着资产配置曲线上行
 变化中的技术形势
 要点
第5章 展望旅途前景
 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
 私营部门:调整更快但远非均匀和顺畅
 国家政府:反应更慢,且具有潜在干扰性
 多边机构:调整的自由度最小
 历史遗留下的负担
 要点
第6章 从全球经济和金融巨变中获益:投资者行动计划
 资产配置
 哈佛管理公司
 一个前瞻性限制条件
第7章 国家政策制定者和多边金融机构行动计划
 理解新的金融环境
 处理资本流入问题
 管理国家财富
 处理大量国家债务
 实施货币政策
 收入不平等与社会政策
 多边机构行动计划
 脚下的方向
第8章 改善风险管理
 回顾非对称风险态势
 道德风险辩论
 克服自然犹豫
 阿根廷的例子
 超越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
 叠加策略
 尾部保险
 逐级加量问题与断路器
 来自哈佛管理公司的智慧
第9章 结束语
 重要且紧迫
 不重要但紧迫
 重要但不紧迫
 公共利益
致谢
作者简介
注释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碰撞》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