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晋东南抗战歌谣社会功能研究

封面

作者:李荣

页数:2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03653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歌谣作为“俗”文学之一,具有“俗”文学的特质,应该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要经过许多人的加工和更改,所以具体创作者应该是无从考证的。抗战歌谣不能说全部,但至少部分抗战歌谣从产生过程来看,是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政策的成果之一。从129师师部和晋冀豫省委进入太行山后,就开始组织大批工作团、宣传队,分散到太行山区各地,组织动员民众。之后,随着众多文艺组织、团体进入太行山地区,1938年省委专门召开太行山根据地会议,讨论研究宣传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采取“召开群众大会,演唱抗战歌曲、演出抗战戏剧、书写抗战标语、绘制抗战漫画等简单明了、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形式,以戏剧和歌曲为主”动员民众,宣传抗日。因此歌谣这一民间艺术表达方式就成为了主要利用的文艺形式。抗战歌谣就是众多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党的文艺大政方针指引下,利用民间歌谣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和融入反映时代需求和现实生活内容基础上产生而来。

作者简介

  李荣,女,1981年9月生,山西省高平市人。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为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讲师。工作以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科研T作,兴趣点集中于抗日根据地史和地方党史的学习与研究,关注地方红色文化保护现状,地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2叭2年以来,带领学生在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抗战歌谣、村落等方面的专题调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及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文艺生态
第一节 晋东南概况
第二节 晋东南的文艺传统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东南(1937-1945)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文艺政策(1937-1945)

第二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主题意蕴
第一节 展现民众生活
第二节 控诉日伪暴行
第三节 呈现抗战场景
第四节 号召民众参与
第五节 宣传抗日政策
第六节 讴歌抗战英雄

第三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饮食文化
第二节 语言文化
第三节 风土文化
第四节 地方人事
第五节 信仰文化

第四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组织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三节 大众传播

第五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动员民众力量
第二节 改造乡村社会
第三节 承载集体记忆(一)
第四节 承载集体记忆(二)

第六章 晋东南抗战歌谣的时代转型
第一节 演唱群体严重缩减
第二节 社会功能发生转向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晋东南抗战歌谣社会功能研究》:  一 战斗战役  民众对于战争的印象最集中地展现在对自身经历的战斗、战役的记忆。1938年4月4日,日军第108师团主力,第16师团、第20师团、第109师团及酒井旅团各部一共3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一首《九路围攻歌》展现了当时的状况:“太行山里驻大军,鬼子们眼睛红。四面九路来围攻,真是怕死人。朱老总来彭老总,调集兵马阻敌兵,刘邓带领飞行军赶到了长乐村。一声喊打天地动,八路军真英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鬼子窜了营,铜墙铁壁太行山,谁来侵犯谁完蛋,九路围攻破了产,军民们好喜欢。九路围攻破了产,军民们好喜欢。”①这首歌谣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场景:日军九路来围攻,对于民众来说不可谓不“惊心动魄”。与此同时八路军在朱德司令和彭德怀司令的指挥下,英勇杀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可能现在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正是这些词很好地展现了人民对于“九路围攻”的总体印象,更展现了斗争的激烈与八路军的英勇无畏。此外,沁源人民在“沁源围困战”中创造的一系列歌谣,如“家家户户全疏散,村村镇镇无人烟”“一天只吃两顿饭,晌午饭吃到二更天,窝里漆黑看不见,油柴灯火冒黑烟”,描绘了战斗时期艰难的生存条件。西峪惨案的歌谣“昔阳有个西峪村,常被敌蹂躏。十一月十九更凶恨,杀死咱三百多人,你看恨不恨。”这些关于战时场景的歌谣正是民众饱受战争荼毒的最好见证。战斗带来的危害,吃不饱,穿不暖,生命还时时受到威胁,这些都作为苦难经历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因此,以战斗战役作为抗战主题的歌谣有很多。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百团大战涵盖区域广泛,以晋察冀根据地为主要作战地点,涉及晋冀鲁豫等根据地。晋东南所属太行、太岳根据地在敌人报复性攻击的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中参与了此次战役,这一战役在晋东南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在歌谣中,例如《百团大战》:“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八路军,决死队,展开百团战。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也瘫痪,敌人无法办。八路军,决死队,杀死千千万,包围了阳泉站,攻克娘子关。马路挖成壕,炸坏铁路桥,这一场百团战,打得呱呱叫。”①歌谣唱出了百团大战的基本经过、方式、结果。  除此之外,晋东南地区还流传着关于百团大战中的一些具体战役歌谣,例如《关家垴打得好》:“关家垴,打得好,冈崎大队完蛋了,鬼子尸体一火烧。关家垴,打得好,百团大战胜利了,吓得冈村叫姥姥。关家垴,打得好,吹响抗日胜利号,鬼子害怕咱们笑。关家垴,打得好,全凭将军指挥得妙,彭老总他功最高。”②  关家垴位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在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正北13里处。这一带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很适合排兵布阵。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因此,关家垴可谓易守难攻之地。1940年10月30-31日,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在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督战下,对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进行围歼,血战两昼夜,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最大的进攻战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晋东南抗战歌谣社会功能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