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布赖恩·查尔斯著林
页数:308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21750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关于西方流行音乐的普及性便携式读本。Bloomsburry出版集团旗下33 1/3书系之一种。每种书目介绍一张西方流行音乐目前影响力极大的专辑。人行道乐队是美国1990年代拥有有影响力和特色的地下乐队之一,是独立摇滚的杰出代言人。他们反传统、反主流,以急促突然、爆发般的回声,简洁干脆的演唱,隐诲的歌词以及挑衅似的低保真而出名,是一个到处散发着独立气质的传奇乐队。《无为所为》是拥有人行道乐队特色的一张经典专辑。本书通过采访乐队成员及相关创作人员,既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生动地捕捉了当时的独立摇滚文化。
作者简介
布赖恩??查尔斯,现居纽约布鲁克林,他的作品出现在《开放城市》及歌曲选集《之前和之后:来自纽约的故事》中,同时著有小说《紧紧抓住我,好像我知道方向》。
本书特色
稍稍假以时日,睿智的出版人就会意识到对于某类读者而言,《主街上的流放》或者《电幻乌有乡》(Electric Ladyland)完全和《麦田守望者》以及《米德尔马契》一样意义重大且值得研读……这套丛书……涵括了摇滚怪咖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独具只眼的个人致敬,既随心所欲又兼收并蓄。
——《纽约时报书评》
资深摇滚乐迷从不满足于唱片封套上的说辞,这套丛书对他们真是及时雨。
——《滚石》
33?是这个星球上最酷的出版社标识之一。
——书痴(Bookslut)
这些书是为那些疯癫的收藏者们出版的,他们欣赏怪诞的设计、不走样的创意执行还有那些让你的房间看起来很酷的各种东西。从书中的每一辑都选取了意义深远的唱片条分缕析。我们爱这些书籍。我们绝对属于不谙世事的族类。
——疵玷 (Vice)
才华横溢的系列丛书…每辑都出自真爱。
——《新音乐快递》(New Musical Express, UK)
对于摇滚乐的信徒们,这是布道的传单。
——粗体字(Boldtype)
具有持续的优异水准的丛书。
——《全本》(Uncut)
目录
01 我们跳舞
02 突如其来的慌张
03 断电
04 布林克斯的工作
05 停飞
06 蛇纹垫
07 手势向自己示意
08 思想姐妹之父
09 引渡
10 好友之臂
11 坟墓建筑
12 AT&T
13 通量=辐射
14 与这代人战斗
15 养狗区
16 普韦布洛
17 半条峡谷
18 西郊的房子
节选
9年后,我住在纽约。我走出地铁,走进联合广场。我走进维京唱片城,想消磨点时间。商城前部附近有一张桌子,上面堆着小开本的书。封面是专辑封套,书名就是对应的专辑名。我拿起一本翻了翻——《未知的乐趣》(UnknownPleasures)或《杜立特》(Doolittle)。书似乎完全是只写这一张唱片的,再填上一些乐队的历史片段。我扫视了一下桌上的其他书,又翻了几本。我读了读已出和将出的书目。我没看到有“人行道”。这怎么可能?R.E.M.,“小妖精”,“接替者”,已出;“循声”乐队和“涅槃”(Nirvana),将出。“人行道”肯定会有一席之地。也或许没有。我的脉搏开始加快。我想,就是你了。几秒钟之内我就把整个事情设想完毕。我要写《倾斜倾心》,他们划时代的首张大碟。一张定义了——不,发明了——现代独立摇滚的唱片。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坦率说吧——甚至还没有出现同等级的。我站在桌旁开始做白日梦。音乐声响彻商城。我想象着一本小书,封面是《倾斜倾心》,下面署着我的名字。我会把专辑散入字里行间。1992年初——一场革命预言。另类音乐在商业上行得通。我会一首一首地分析里面的歌,考究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鼓点,每一声吉他。我要反对认为“人行道”是“丧客(slacker)”的观点,一劳永逸地清除那种死脑筋。最棒的是——我将能和乐队对话。我会问他们什么?我还一点也没想法。我的第一部小说很快就要出版了。我已经在写第二部。我要把它搞定,然后写“人行道”。一切都他妈的太棒了。我几乎在发抖。我离开维京唱片城去看电影。预告片放到一半时,我已经忘了这事。 我的积蓄快花完了。我在维京唱片公司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做那些破实习生的活。我的上司60岁了,但穿得像16岁。我为她跑腿买星巴克。接电话。订办公用品。要活下去总得付出点代价。我坐在一张电子表格前,点开手机供应商的网站,查看胖乔(FatJoe)/“肉饼”(Meatloaf)/珍妮特·杰克逊(JanetJackson)/“30秒到火星”(30SecondstoMars)的手机铃声是否上架了。“30秒到火星”是维京的头牌。演员杰瑞德·莱托(JaredLeto)是他们的歌曲作者和主唱。莱托觉得自己是个天才。莱托错得没边儿。他的乐队是纯粹的狗屎。办公室里的人却把他们看得像是“滚石”乐队似的。无论何时,都在大声循环放着“30秒到火星”的那两首单曲。莱托拿到了巨额资金来制作大预算的音乐录影带,模仿库布里克(Kubrick)的《闪灵》(TheShining)和贝尔托鲁奇(Bertolucci)的《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他在公司的会上因倾情献身艺术而备受揄扬。有个家伙对我说,你知道,杰瑞德不一定要做这个啊,他可是为了继续巡回演出,拒绝了出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部关于硫磺岛的电影,你不得不服啊。 我第二部小说的工作停滞不前。此时第一部小说已经出版三个月了。当然,情感上有一定的满足,但世上多这么一本书,对我的生活也没有多大帮助。我还需要一些东西来寄托我的希望。写“人行道”的书堵上了这个空缺。我的想法有了变化。《倾斜倾心》不再是我的选择。看起来太没有新意了。已经有太多人写过它了。它总是出现在榜单上——1990年代最佳,最佳独立唱片,等等。我在我的小隔间里反复琢磨着,而楼下大厅里,莱托的歌在哀号着。《歪雨,歪雨》怎么样?它用“人行道”最个性的东西催生出了一首金曲,也把他们带到了在主流音乐界大获成功的边缘。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想法。“歪雨”的文本内外让人兴奋。它于1994年2月问世。一场巨变即将来临。只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然后,4月初,科特·柯本(KurtCobain)死了,他的心魔大白天下。沮丧,药品,名声的阴暗面。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垃圾摇滚的孩子们哭泣着。我,瘫倒在宿舍地板上,浑身颤抖。庸俗的摇滚写手们忙着拉列侬(Lennon)做对比。“涅槃”的唱片爆发式增长。商业大获全胜。另类音乐的巨轮滚滚向前。“碎瓜”在洛拉帕鲁扎音乐节上领衔,尚是《连体梦》的那套。比利·科根(BillyCorgan)穿着五彩嬉皮士衬衫,顶着稀疏的头发——“零式”(Zero)T恤衫、上帝情结、剃光的圆脑袋还是一年后的事。“Zero”是碎瓜1996年殿堂级双唱片专辑《牧羊犬梅伦与无尽哀伤》(MellonCollieandtheInfiniteSadness)的一首单曲,专辑巡演时科根经常穿着印有此Logo的衣服,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改成了延续至今的光头造型。幕布大开。“布什”的《倔强十六岁》(SixteenStone)一炮而红——他们的曲子《小玩意》(LittleThings)完全就是不要逼脸地照抄《少年心气》(TeenSpirit)。另类音乐已经全然是又一样商品了。科特死后,洪水滔天。革命遭到了背弃。 我的下一个设想是《恐怖黄昏》(TerrorTwilight),“人行道”的第5张也是最后一张大碟。实际上可以说是斯蒂芬·马尔克姆斯(StephenMalkmus)的个人专辑。基调忧郁,奈杰尔·戈德里奇(NigelGodrich)制作,有很多的混响和短促间隔的电音。《恐怖黄昏》宣告1990年代的结束,事实上,我的青春期也结束了。1999年3月,也就是它发行前三个月,我走进了我的第一间华尔街办公间,故意穿戴着二手西服和领带。到那一年的11月,“人行道”终告完蛋了。不过他们消极对抗的散伙故事令人沮丧。我认定,我没有兴趣去记录这一消亡史。也就在这时,它击中了我。你忽略了显而易见的事情。《无为所为》——你第一喜欢的唱片。 你一开始对它不屑一顾。后来又回头去听它。真的听进去了,它让你大吃一惊。你想,也许其他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初期的抵抗之后是狂热的拥抱。《无为所为》是一张野性的、无法预测的唱片。多元化的,印象派的,浪掷才华的。才华于字里行间呈现。肆意蔓延。18首完全不同的歌,不知怎么就神奇地融为一体。也许一开始有点难以进入,但一旦你花点时间仔细把玩,它就会一直给你回馈。潜在表象下的可能是个更大的主题:《无为所为》的无政府主义形式,意味着“人行道”对自己的音乐之路的规划。他们离大红大紫已经很近了,随即察觉到了危险,于是表现出恐惧或厌恶,干脆退后一百步。你以前听到过这个理论。不确定是从哪里。但是,嘿,你很容易动摇。你可以相信,是这样的。回到1990年代,你不认为独立摇滚——或任何当时的摇滚音乐——是艺术。艺术这个称呼似乎是只能用在老牌经典上的。“披头士”做的是艺术。鲍勃·迪伦做的是艺术。“平克·弗洛伊德”——他们那些大量使用合成器的概念专辑——做的是艺术。但现在你清楚多了。“人行道”做的是艺术。这是毫无疑问的。《无为所为》是一张艺术而美妙的唱片。它让你大笑,让你感动流泪,还有哭笑之间几乎所有的体验。很长一段时间它承受着抨击,但现在,被认为是他们最好的作品之一——甚至被许多死忠粉认为是最好的。因此,你的论点将是:这张问世后就让人摇头困惑的失意唱片,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了歌迷的最爱以及独立摇滚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