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上海老味道续集

封面

作者:沈嘉禄

页数:447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35193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美食随笔集。延续美食畅销和长销书《上海老味道》的风格。分为江南水色、吴淞风物、浦江帆影、妈妈味道、微醺絮语五个专辑,围绕上海乃至江南饮食文化和家常味道。其风味,依然是老旧的、朴素的、实在的,留下清晰的手工痕迹,微微有点甜蜜的烟火慢慢弥散,也有近年来在市场上复活的、舌尖上的老古董。由食物引申到做食物、品食物的人,包括上海弄堂里的大叔大妈、淘气孩子、邻家小妹、老吃客、开私房菜馆的阿姨、满怀理想的新上海人,有着满满的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化评论集等三十余种,其中《上海老味道》长销二十年。专注于对上海城市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收藏、饮食文化等领域。

本书特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 沈贻伟:
嘉禄的美食散文获得很大的阅读量,集子频繁出版、再版,读者不厌其读。那是嘉禄把写作当作了交友,坦诚方可待客,平易才能近人。他是美食家而自谓是个“吃货”,幽读者一默,大家会心一笑,彼此彼此,继续就没有了障碍。嘉禄的文章总会自然而然地写到旧时旧事,草根百姓的饭桌碗底,几分回味就有几分清苦,这是不可回避的集体记忆。说起来几乎都曾经历,读别人也在读自己。于是老味道才能被收藏起来,且行且珍惜。他在文章里还时常扮演起厨师(从不曾以大厨自诩)的角色,很亲和地讲解一道民间佳肴的前身后世,他不忘引证据典,穿插掌故轶事,把这道菜装点得分外妖娆,既撩拨得人食欲大开,也使人迫不及待蹿进厨房跃跃欲试。因为被他点名的菜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在可实现的范围之内。
嘉禄把美食写成了美文。他的此类文章写得很有情趣,以情趣胜。中华民族文化就是诗性文化,亲情爱情友情是我们百姓交往和抱团取暖的重要凝聚力,也是宴席上一道最堪回味的人生佳肴。高楼伟屋再轩昂,抵不过我们草根对破旧石库门的眷念,那里的情感之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嘉禄的散文似乎也是那一缕春风。当他讲到他的那些吃货朋友、那些大厨同志,还有那些孕育民间农家乐的山村水乡,都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音量都增高几倍——不,说错了, 是文字格外精彩。
嘉禄的文字很美,似乎是信手拈来,随意写出,可是颇含机巧,有古典式齐整的抒情诗句、有上海人熟知的切口俗语,也有时尚的网络语言,各就各位,严丝合缝。写到忘情处,他就凑个热闹为中国大妈跳街舞叫声好喝个彩,蓦然回首,却又寻见他二十四桥明月夜在那里独自吹箫。感性之热和理性之冷交迭穿梭,使文思起伏有致,宛如一桌佳肴,冷盘热炒,令各位读者美餐一顿,难忘这一读。
网友评论:
一本特别好吃的书。
非常好的书,读的时候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上海人,也许匆匆,也许悠悠的在弄堂里游走着,在各种美味的吃食间徘徊。
把美食写成故事,字里行间飘散着老上海美食的记忆里的香。
了解上海文化的很好的窗口。
很好的书,写得很有情怀。美食的书之所以美,就在于融入了回忆和生活。
…………
沈嘉禄:
我认为写美食文章,第一层境界是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二境界是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境界是以食物为契机的人与人的关系。且将昨天的油盐酱醋与今天的紫菱白菰,炖成几行疏淡文字,与列位看官一起细细品味寻常日子的甜酸辣苦。

目录


江南水色
江南水色,中秋佳味
“荤豆瓣”在舌尖颤抖
芽姜紫醋炙鲥鱼
且为春盘作春醉
别了,三虾面
一煮一烫皆有情
汤卷,经高手点化的鱼肠
西湖醋鱼与肚肺汤
江南乌青的如烟往事
柴火旺,鱼头肥
咸鱼翻身在舌尖
酒乡佳日祭酒神
生态农庄的“海门愚公”
放生桥:向西怀旧,向东时尚
互联网大会与鸡笃豆腐
淞沪风物
风雪涮羊
葱油饼,堪与炸鱼薯条比美
小杨,对生煎的重新定义
刀鱼有刺,不再遗憾
昂刺鱼咸肉菜饭
黄鳝和它的搅局者
菽水承欢的马桥豆腐干
红豆最相思,绿豆也甜心
高桥松饼
“葱开”回归城隍庙
嘴边的雕塑
一只馒头的传奇
一定好的芝麻糊
生态宝岛的至美风味
老洋房里的上海菜
罗宋汤的四项基本原则
浦江帆影
藏在荷心中的芸娘
复古潮中鲜花馔
你是一只“模子”
值得想象的露香园糟蔬
寒风初起,萝卜赛梨
李兴福与全鸭宴
杀牛公司的猪头
西湖龙井与手剥虾仁
上海最后的渔村
西郊宾馆: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坦克”里的透心凉
在中央商场喝咖啡
五香豆的回味
两盆遥相呼应的烙面
七宝古镇的那只汤团
魔都也有驴肉火烧
吃蟹原来是腔调
羲之爱鹅,我也爱鹅
老茶馆,一瓢细酌邀桐君
妈妈味道
第二梯队是年糕
甜到心里的崇明糕
“雷米封馒头”
香椿芽的乡愁
蚕豆,“本地”两字堪珍重
走,去食堂吃饭
菜饭老味道
大脚阿婆的猪脚黄豆汤
弄堂里私房美食
绿豆芽是冷面的情人
冷饭,高手一炒成美味
无鲞不宁波
宁波人的敲骨浆
最难忘,咸菜大汤黄鱼
口腔里的核爆炸
漫漫长夜,失眠有酱
微醺絮语
鲁迅的条头糕,我的重阳糕
吃饭与涉外
不要相信秘方
带鱼也有南柯一梦
名角儿来到燕云楼
河豚料理的另类登场
“希拉克夹饼”
吃相
旧闻作家的美食情怀
从《造洋饭书》到米其林指南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
本帮菜是海派文化的产物
本帮菜应有博物馆

节选

且为春盘作春醉 春饼 立春到了,大地回暖。 这个节气对美食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说,上海人喜欢吃年糕,吃汤团,水磨糯米粉要浸在水里,年糕买来后也要浸在水里,这样才不至于发霉变质。但立春一过,缸里的水就得每天换,否则糯米粉和年糕就会一夜之间长出点点霉花,味道也会发酸。上海人喜欢吃醉鸡,但立春一过,有些讲究的饭店和资深吃货就“刀枪入库”了,因为此刻做出来的味道与立春前就是不一样。做豆腐的师傅也知道,立春过后豆腐容易变酸。中药房里呢,熬药的技师将紫铜锅子洗洗擦擦收起来,此时已过冬令进补最佳时机,再说熬成的膏子容易发霉。 在农村,立春那天要吃春饼,文绉绉的说法是“咬春”。那个送进嘴里咬的“春”,就是春饼。这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中间夹一些蔬菜,也可夹一些炒过的菜丝、肉丝、粉丝什么的,反正没有定律,然后卷起来吃,生生脆脆,相当爽口。 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与太太去川沙探望她娘家的一位亲戚,亲戚就请我们吃了春饼。自家摊的面饼,薄悠悠、韧结结,将油锅炒过的绿豆芽、萝卜丝、韭菜、金针菇还有扯碎了的油条等卷起来吃,别有一番风味。亲戚说:今天是立春,老法头上讲究吃春饼,老话讲“咬春”。吃春饼不能剩,这叫有头有尾。城里厢的人在这天也要“咬春”,不过城里人条件好,吃的是油里炸过的春卷。 后来在台州临海发现,老街上就有类似的春饼,平底锅摊成两张薄薄的面饼,直径不足一尺,扎扎实实地包进芹菜、胡萝卜丝、豆芽、粉丝、金针菇等,抹上咸中带辣的酱料,卷起来大口吃,就是一顿不错的早餐,这是当地的名小吃。 在杭州还有一种小吃:葱包桧儿,就是春卷皮子抹上甜面酱,再加两根清清白白的小葱卷起来吃,吃不大饱,但颇具古意,想必从南宋那会儿就有卖了。桧儿者,千夫所指的秦桧也。 事实上,试春盘、吃春饼的习俗在南宋以前就有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屠苏酒不必解释,都懂。胶牙饧就是饴糖,现在江南小镇上还有卖,小时候玩过吃过,两根小竹棒绞着玩,可越拉越长,最后吃掉,很甜。五辛盘,就是“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唐代《四时宝镜》中也有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看,唐代人也吃春饼的。说不定春暖花开时节,杨贵妃娇柔无力地从华清池里出水后,也要将春饼当作下午茶吧。 通过吃春饼来享受地里收获的第一茬蔬菜,既可防病,祛除春困, 又有迎春的欢欣。在清代,富裕人家做了春饼还要馈赠亲友,所以春饼的内容也相当讲究,除了萝卜、豆芽、菠菜、粉丝之外,还要夹一些炒鸡蛋、酱肉、熏肉、腌肉等,装在漆盒里差仆人送上门去,体面过人啊。好像是梁实秋或者老舍等前辈作家写过文章说,旧时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上海老味道续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