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新思维学习教程(2019年)

封面

作者:李永新

页数:360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15612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新思维学习教程》涵盖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的全部题型,本书主要包括考情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几个部分。
1.考情分析
本部分从对考试的认识和题目的剖析两大方面说明考试的具体情况和考试趋势,并传授备考策略。
2.言语理解与表达
本部分包括常见题型: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并根据各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进行具体讲解。
3.数量关系
本部分主要讲解数量关系的考查题型和解题思维。
4.判断推理
本部分包括常见题型: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主要讲解各题型的重要考点和快解技巧。
5.常识判断
本部分主要讲解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与文化、科技与生活、国情与地理等方面的常识,并梳理解题的思路。

作者简介

李永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

本书特色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新思维学习教程》立足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讲解了行测考试所涉及的重要考点及如何运用新思维解题。
本书开篇的考情分析版块,以具体题目为例,为大家讲解了常规解题思维和新思维的异同,并介绍了备考的正确方式,提升大家的备考效率。正文则分十部分讲解了国考行测考试的五大题型——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的各类题型,每个部分都分步骤设置具体内容,让考生牢牢把握备考的节奏。
书中的每道真题都设有“思路点拨”和“真题详解”两个板块。前者为大家理顺解题思路,点拨作答技巧;后者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逐一分析选项。同时,书中还穿插有“思维拓展”板块,为大家呈现该考点的其他考查形式,传授快解技巧,列举易错陷阱等。
希望通过学习本书,大家能够找到行测考试的正确打开方式,掌握行测新思维,做到更懂考试,更会考试。

目录

目 录

1分阶突破,四步搞定数量关系第1步 打牢基础——必须熟练掌握四个方法
一、方程法
二、特值法
三、比例性质
四、盈亏思想
第2步 突破核心——全面吃透七个必考题型
一、工程问题
二、行程问题
三、利润问题
四、排列组合问题
五、概率问题
六、几何问题
七、函数图象
第3步 轻松拿分——熟记公式即可搞定七大题型
一、容斥问题
二、浓度问题
三、年龄问题
四、日期问题
五、植树与方阵
六、数列问题
七、最值问题
第4步 全面提分——学会让解题效率提升20%+的三种技巧
一、代入排除
二、整除特性
三、同余特性2学会分析题干与辨析词语,逻辑填空就是纸老虎第1步 准确分析题干信息
一、满足语境需要
二、遵循语法规则
三、区分语体色彩
第2步 从五个角度辨析词语
一、意义的侧重点
二、语义的轻重程度
三、词语的适用对象
四、词语的感情色彩
五、词语的习惯搭配3掌握关键,把握原则,制胜语句表达第1步 关注语句排序的五个关键点
一、首尾句
二、关联词语
三、指示代词
四、逻辑顺序
五、承启关系
第2步 把握语句填充的三大原则
一、话题一致
二、前后照应
三、句式一致4学会阅读,依据考点选方法,阅读理解不再难第1步 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
一、从文体入手高效地阅读
二、关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第2步 熟知六大核心考点
一、主旨归纳
二、细节判断
三、推断下文
四、标题添加
五、词句理解
六、文章阅读5分门别类,逐级攻破逻辑判断第1步 基础——了解必然性推理常见考点
一、直言命题
二、复言命题
第2步 进阶——熟悉可能性推理常考题型
一、削弱型
二、加强型
三、结论型
四、解释型
五、评价型第3步 冲刺——掌握智力推理快解技巧
一、排除法
二、代入法
三、假设法
四、找突破口法
五、图表法6提高识图敏感度,一举拿下图形推理第1步 明确识图角度——熟悉五类基本属性
一、位置属性
二、叠加属性
三、对称属性
四、数量属性
五、同一属性
第2步 掌握识图技巧——根据特征选择很好切入角度
一、图形规则想对称
二、图形相同想位置
三、图形相似想叠加
四、图形不同想数量
第3步 识图实战特训——分类巧解常考题型
一、顺推型
二、类比型
三、九宫格型
四、分类分组型
五、条件型
7两大技巧,快解定义判断第1步 抓住提示词,准确提取定义要点
一、主体
二、客体
三、目的
四、原因
五、条件
六、方式
七、结果
八、本质
第2步 归纳关键信息,对比筛选得答案8双管齐下,两招搞定类比推理第1步 吃透三类词项间关系
一、逻辑关系
二、言语关系
三、常识关系
第2步 掌握两大快解技巧
一、遣词造句法
二、横纵对比法9简单三步,速解资料分析第1步 阅读——精准提取有效信息
一、必须熟记的七类统计概念
二、十秒内准确定位数据的秘诀
第2步 列式——掌握四类核心考点
一、现期量求解
二、基期量求解
三、增长率求解
四、增长量求解
第3步 快解——选择很好解题技巧
一、求值类题目快解技巧
二、大小比较类题目快解技巧10掌握方法,巧记考点,破解常识传统思维第1步 四招巧解常识判断
一、关键词法
二、互斥法
三、联想法
四、排除法
第2步 把握六大专题核心考点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法律
四、历史与文化
五、科技与生活
六、国情与地理13381011151518222327293437374042444547495555565962646469727575757676778082828384858790909192949898103106106114121125129133140142142145152152161169170171174174175175176177178180180183186188195196196197197198200200201202203203212214214214215215215216216216221224226226230234238238240242244244250256256261263267270270278283285285286289290292292301306316326337

节选

把握考情,运用新思维,正确备考行测
1洞悉行测的本质浅层是解题能力的测查,深层是思维方式的比拼
2019年,国家公务员招录的人数大幅下降,公务员考试竞争愈加激烈。面对新形势,应试者必须运用新思维,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考试,以应对这些挑战,达成自身的目标。
从考试形式来看,行测采用闭卷的方式,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而应试者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题目的作答,最后取得可以进入面试的成绩。浅层面讲,行测测查的是应试者的解题能力。
从考试内容来看,行测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五大部分。在短时间内,要快速完成大量不同类型的题目,对应试者来说非常困难。深层面讲,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些挑战,应试者需要很高的思维水平,而不单单只是做题技巧。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实践时事半功倍。具体来讲,行测科目的作答过程整体贯穿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与全面等思维活动。我们在理解、分析题目和解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上述思维活动。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行测笔试的目标,我们要立足整体,精准把握考情。
2运用新思维解题同样的题目,换个角度思考
从2015年开始,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在考查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设置了两类试卷:一类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另一类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以下简称省级卷、地市卷。)
近几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两类试卷的题型题量如下图所示:

一、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应试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不同的需求去增大或减小压强。下列哪种做法对于压强的改变与其他三项不同?
A蓖诰蚧上装有履带B鄙撤⒈簧杓频煤苋崛
C逼拼按复竿繁簧杓瞥勺缎蜠被雪板比较宽大
常规思维:上述题目的常规解题思路就是需要了解有关压强的物理学知识,根据压强的相关知识来判断四种现象的异同。
下面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
观察题目要求:下列哪种做法对于压强的改变与其他三项不同?这提示我们要观察四个选项的同与不同。
分析四个选项:A项“履带”、D项“滑雪板”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与地面的接触面大,选项条件相同,先排除。B项柔软的“沙发”坐下去时会变凹陷,人与沙发的接触面也变大,与A、D两项条件相同,排除。C项“锥形”的破窗锤给我们的印象是与窗的接触面比普通的锤子小,选项条件不同,应为正确答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启迪:解题时,不一定非要使用专业知识进行完整分析,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分析,从而快速做出判断。实际上,具有常识仅仅是基础,更深层次的是我们要运用分析与比较等思维解决常识问题。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下面是一道逻辑填空题:
[示例]水污染防治之难,在于水的。水自源头奔流而下,被沿岸居民、企业反复利用,任何环节疏于治理,都可能让水变脏。水往低处流的特性,也导致“上游排污,下游遭殃”,上游地区的污水如不加处理直流下游,下游往往也难以应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绷鞫性竭尽全力
B北憷性废寝忘食
C毖环性殚精竭虑
D钡赜蛐砸恢狼Ы
常规思维:上述题目的常规解题思路就是先通读材料,关注选项给出的词语,分辨其中的不同,选出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
下面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
观察题干:材料中多次出现了与“流”有关的表述,如“水自源头奔流而下”“水往低处流”“污水……直流下游”。初步判断,材料的所有表述与水的“流动”有关。这是其内在语言的联系,也就是语言内在的逻辑性。
分析四个选项:A项“流动性”含有相同的字“流”,其他三项都没有。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判断A项为优势选项。代入题干,逻辑严密,句意通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明白:逻辑填空题不是单纯地考查实词和成语,其重点在于我们要准确把握言语间的逻辑关系,关注提示逻辑关系的词句,这是我们要有的言语逻辑思维。
同样的,语句表达、阅读理解也符合语言内部的逻辑性,我们在分析和解答题目时,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
三、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应试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是数学运算。
[示例]某项工程由4个工作效率相同的施工队一起参与,若正常工作,需要8天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有2个施工队因为维修设备耽误了2天,那么实际需要多少天完成?
常规思维:设每个施工队的工作效率为1,则工作总量为4×8=32;2队耽误了2天,则8天时完成的工作量为2×8+2×6=28,剩余工作量为4,还需4÷4=1天才能完工。因此,实际需要9天。
下面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
分析题干中的关系:4个施工队的工作效率相同,则2个施工队耽误2天,相当于4个施工队耽误1天。所以最终完成天数比正常工作天数多1天,即9天。
对比上面两种解题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数学运算不仅仅是方法、题型的堆叠,更是题目中各个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艺术。诚然,常规的方程法等是我们解答数学运算题时的基础,但若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思考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必定可以让你的解题速度与准确率提升一个高度,这才是命题人想要考查的数学分析与求解思维。
四、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下面是一道逻辑判断中的智力推理题:
[示例]某大学举办国际会议,在其中一场圆桌会议中,有多个国家的五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沟通,组委会事先了解的情况如下:甲是德国人,还会说法语;乙是中国人,还会说英语;丙是英国人,还会说法语;丁是法国人,还会说日语;戊是中国人,还会说德语。
那么组委会应按照()安排座位。
A奔妆戊乙丁B奔锥”乙戊
C奔滓冶丁戊D奔妆丁戊乙
常规思维:上述题目的常规解题思路就是根据题干条件对五个人的座位进行排序,很多考生会从第一个条件入手进行推理,即根据“甲是德国人,还会说法语”,可知甲旁边的人要会说德语或法语,则甲旁边的人可能是丙、丁、戊,然后依次进行假设,再继续推理得出结果。这样做,花费的时间不仅长,也可能出现思维混乱。
下面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
分析题干:题干中涉及多种语言,包括德语、法语、中文、英语、日语等,我们发现德语、法语、中文、英语都有多个人会说,而日语只有丁会说,所以它是特殊的条件,可以作为解题的突破口。根据题干可知,丁会说日语和法语,但由于日语只有丁会说,则为了使丁能与相邻的专家顺利沟通,必须满足丁两侧的专家都会说法语,也就是丁两侧的人只能是甲和丙,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逻辑判断中的智力推理题很多时候无须把每一个条件都运用上,只要找到关键的、特殊的条件,就能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转变解题的思维。
判断推理中的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还会使用到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之后我们会进行具体讲解。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示例]2018年7月,L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827亿元,同比增长1333%。其中,商品零售额为16768亿元,同比增长138%。问:2018年7月,L市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约:
A鄙仙了12%
B毕陆盗12%
C鄙仙了04%
D毕陆盗04%
常规思维:所求为比重的变化。第一步,由比重变化公式“基期比重增长量=分量总量×分量增速-总量增速1+分量增速”可知,当分量增速>总量增速时,基期比重上升。本题中分量为商品零售额,增速为138%;总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333%。138%>1333%,则比重应上升,排除B、D。
第二步,A、C两项均为上升,数值不同,可直接列式进行估算。基期比重增长量=1676818827×138%-1333%1+138%→168188×5114=168×(1-10%-3%)188×5114×(1-10%-3%)→148188×5=740188≈4。故本题选C。
上述解题过程比较复杂,计算量大,花费时间过长。
下面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
观察所列算式:1676818827×138%-1333%1+138%可以写为1676818827×11+138%×(138%-1333%),其中前两个乘数明显都是小于1的数,那么所求结果必然小于138%-1333%=047%。结合第一步做出的所占比重上升的判断,可以直接选C。
对比上述两种解法,我们可以看出:资料分析不是资料计算。即使为了求解必须列出冗长的算式,也并不一定每道题都要计算出结果,我们一定要有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思维。上题常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一些速算技巧,并且基于A、C两项仅数值不同这一点,不再考虑小数点,直接选择用整数进行计算。如果你能熟练掌握这些技巧,那么你的资料分析可能会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但如果你能进一步分析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相信你就能减少甚至跳过复杂的计算过程,更加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3备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新思维学习教程(2019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