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生活轻哲学书系:动物的错觉

封面

作者:[日]日高敏隆 著,殷娟 译

页数:16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201486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曾经在狼的攻击下都可以全身而退的刺猬为什么频繁丧生于公路?在猫的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蝴蝶为什么只贴着树飞?对于动物来讲,什么样的光线、气味、声音以及动作是有意义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错觉,是打开认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们看到了动物行为的表现,而在本书中,动物行为学家日高敏隆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分析,将向读者展现动物认知世界的视角与模式。

作者简介

日高敏隆

日本著名动物行为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本书特色

用动物的视角重新看世界。

猫怎样看这个世界?

蝴蝶的世界中什么才有意义?

动物的视角有哪些局限?延展开来,人类的视角又被什么限制?

目录

001 绪论 什么是错觉?001 人类看到的世界与其他动物看到的世界003 错觉的含义006 错觉的作用009 第1章 猫所认知的世界009 猫眼中的陶瓷猫 012 猫对画中猫的反应015 猫的世界019 第2 章 乌克斯库尔的环境界019 蜱虫的世界022 对动物来说,什么才有意义?025 对同一房间的不同认知030 动物行为产生的理由033 第3章 树叶与光033 凤蝶在哪里飞037 关于菜粉蝶040 由错觉构建的世界047 第4 章 声音与动作创造的世界047 众多刺猬之死051 动物的环境界054 母鸡和鸡雏的关系058 错觉创造了动物的环境界063 第5 章 人类古籍中的错觉063 如何读古籍?066 《万叶集》和《圣经》中都没有蝴蝶069 想象中的动物071 支撑错觉的逻辑072 古代人的错觉077 第6章 不同状况下的错觉差异077 源于性动机的蝴蝶行为079 存在意义的变化083 雄性甲虫与雌性甲虫087 第7章 被科学证明的错觉087 法布尔的发现089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092 用美国白蛾做的实验097 第8章 感知的范围与世界097 菜粉蝶看不见红色099 人类永远感受不到的颜色101 环境界因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04 何谓接触化学感觉?105 无法认知超声波的人类107 生存是怎么回事?109 第9 章 人类的概念性错觉109 由概念构建的世界113 观察看不到的东西116 文化的变迁117 错觉也会变化121 第10章 轮回的“思想”,另一种错觉121 死的发现123 轮回说的诞生127 留下基因的愿望129 目的不是种族延续130 何谓基因的自私性131 保留生存的意义133 第11章 没有错觉便无法认知世界133 因时代和文化而改变135 变化的是人类的认知与错觉138 个体的适应度140 雌性如何选择雄性?143 进化毫无目的与计划144 植物有世界吗?147 终章 我们正在做什么?147 动物的错觉与感知的范围149 不戴有色眼镜就无法看到东西151 我们接近真理了吗?155 后记157 解说

节选

解说

村上阳一郎 我在为即将登上最高职位的企业家而编写的培训讲座教材中,采用了乌克斯库尔《生物看到的世界》中的一节,那里写了蜱虫的故事。蜱虫长时间待在树上,专心地等待着哺乳动物的经过。蜱虫没有眼睛,所以,仅仅依靠路过的动物皮肤发出的酪酸气味,以此为目标从树上落下,然后通过感知温度的皮肤感觉的引导,移动到皮肤毛发稀少的部位,并在那里吸血,这样才算找到食物。这件事似乎给许多这个讲座的研修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然,蜱虫生活史上的特异性也是一个冲击。但是更具刺激性的是,对蜱虫来说,“世界”仅是由酪酸气味和少许温度差的感觉所构成的这一论点。该论点同时关系到如何看待对人类来说的“世界”。乌克斯库尔断言人类也是如此,但同时指出人类通过使用各种人为的方法,拓展感觉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学会了扩大自己的“世界”。我在参考文献的开头,举出了乌克斯库尔的翻译者之一,日高先生的这本书。该年度研修者的同窗会被命名为“蜱虫之会”。顺便说一下,本书第2章的开头,提及了乌克斯库尔对蜱虫的探讨。

本书的题目是“动物的错觉”。作为动物行为学家的日高先生,力图逐个搞明白每种动物如何认知“世界”,这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当然人类不可能变为蜱虫,也不可能变为猫,变为菜粉蝶。所以,无法将蜱虫的世界、猫的世界、菜粉蝶的世界,原封不动地当作自己的世界来认知。但是,日高先生说,通过仔细观察它们的“行为”,大概可以较准确地推测出它们的世界。在此日高先生也引出了,人类的世界应该也是如此这一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非常大胆的见解。我将在后面力图说明说他大胆的理由。先讲一讲动物,乌克斯库尔将对于某种动物来说的“世界”用德语称作“Umwelt”。“Um”的英语是“Around”也就是“周围的”意思,“Welt”的英语相当于“World”的意思,所以一般理解为将自己“围绕着的世界”这个意思,通常翻译为“环境世界”〔日高先生以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建议翻译为“环境界(日文为环世界)”,详情请参照本书第56页〕。其意思虽接近“环境”这个词,但却有决定性的不同。环境这个词,指的是个人或社会集团所处的整体状况,特别关注科学上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性要素以及森林、海洋、城市的沥青等自然性·人为性要素。而这些要素基本上不受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存在的约束。这就是所谓的“客观性”环境。

但是,由乌克斯库尔提出的,日高先生又以巧妙笔触在本书中所描绘的“环境”,正如你已经读过的,是对存在于那里的动物来说的“环境”,它分明是“相对性”的环境。蜱虫的“环境界”与猫的“环境界”完全不同。

在这一点上本书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以日高先生多年来的研究对象菜粉蝶为例的第6章。那是一个关于菜粉蝶这一物种的“环境界”会随着状况的不同而变化的颇有意思的研究。在这里,与其听我不擅长的描述,不如享受正文中的日高先生的描述。而人类既然是动物的一种,该研究也应该适用于人类。虽然也许是这样,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认为人类的“环境界”才是最广阔、最充实的,在此基础上,也如乌克斯库尔所承认的那样,人类既然开发了各种扩充感觉的手段,就往往容易认为那才是“客观的”世界,其他动物的“环境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日高先生明确指出这是错误的认识。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狗的嗅觉所展现的“环境界”超过人类的“环境界”,从这点即可明显地看出人类的“环境界”大于动物的“环境界”这一观点并不正确。

但是,日高先生的论点,更深入到了根本性问题。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是“错觉”。据说受岸田秀先生“唯幻论”的启发而使用“错觉”这个词,是为了指代我们无意识使用的“现实”世界。现实即是“错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谅我突然转变话题,在哲学的世界中,有个观点叫做相对主义认识论。当然并非所有哲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甚至于“正统”的哲学家对此评价极差。总而言之,相对主义认识论是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认知的“世界”,绝不是普遍的、客观的,更不是绝对的。这种观点也渗透到部分科学世界中,例如库恩的“范式理论”等,作为引入并普及相对主义科学观的代表,受到了一部分哲学家和大部分科学家的批评(有时是谩骂)。我作为相对主义科学观的一派,似乎在网络空间里也受到许多批评(说“似乎”是因为在网络上我完全没有阅读涉及自己内容的习惯)。

关于动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环境界”理论的乌克斯库尔,当时同样也是极不受欢迎的,日高先生在书中写到他“没有能够成为大学的正式教授”。但是,人类的“环境界”绝不是绝对普遍、共通的一块巨石,无论怎么思考,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如同菜粉蝶的环境界上午和下午不同一样,对下雪有50多种不同说法的因纽特人的环境界,与至多只会说鹅毛大雪、粒雪、细雪的我们的环境界,绝对不同,而通过牛顿力学的框架所看的环境界,和通过热力学框架所看的环境界,也一定有细微的不同。由此来看,比起“相对主义”,或许称作“复数主义”或“多元主义”更合适。人类的“环境界”,根据这个人是什么人,而存在许多不同的“复数”,这样想难道不更为自然吗?也就是说,环境界的定义,既然是存在于那里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干涉而构建的,那么作为主体的有机体如果变化了,理所当然其环境界也将发生改变。

日高先生作为科学家,在本书中明确论述了该观点。但是该观点对于一般哲学家,以及更加重视“客观性”的科学家来说似乎难以接受。这也是我说他“大胆”的理由。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生活轻哲学书系:动物的错觉》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57270.html